督脈為奇經八脈之一,督者“都”也,總督一身之陽,是溝通大腦與脊髓的主要經脈,是總督全身三陽七脈的樞紐。它循行於腰背正中,行於脊裡,自下而上,上達頭巔,為全身陽脈之主幹,手足三陽經均與之交會。全身陽經經氣皆會於此脈,故督脈為陽脈之海,具有調節和振奮人體陽氣的作用,在督脈疏通、調節的過程中,同時可以使相應的腦和脊髓起到有效的功能調節與振奮作用。
督脈上行風府,入於腦,腦主神明,為精神、意識、思維、聰明之府。所以“神志病”皆因五神或五志而起,故補督脈可以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督脈為陽脈之海,故當督脈氣盛,陽盛則熱,熱急生風,甚至熱入心包,從而神昏驚厥。故此時瀉督脈則能抑陽清熱,平肝瀉火,醒腦開竅,對於驚風、癲癇等陽閉病症尤其有效。
所以金針王樂亭教授在1958年根據每個腧穴的功能特點,本著“精簡、實用、穩效”的原則,最終精選百會、風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陽、筋縮、脊中、懸樞、命門、陽關、長強13穴組成督脈十三針。
臨床上所見到的病種如腦外傷後遺症、外傷性截癱、脊髓病變、小兒腦性癱瘓、腦血管病後遺症、多發性神經炎、各種痿證等多以督脈十三針為首選。
針刺督脈,不僅能治療多種經絡病,而且同樣可以治療臟腑病。例如治療神志疾病的嚴重失眠、抑鬱症、癲癇,以及肝風內動旁走四肢的抽動症、小兒驚風等都有明顯的治療作用。
督脈十三針的選穴:
頭部:取諸陽之會的百會和醒腦開竅的風府。
背部:從大椎開始共10穴,基本規律是從大椎開始,隔一個椎體選擇一個穴位。
其中大椎、陶道宣通陽氣,補陽通絡;身柱、神道鎮驚健腦通脈;至陽、筋縮、脊中安神志,強腰脊;懸樞、命門、陽關健脾補腎,為元氣之根,命門之火;
王老認為,長強為督脈起始第一穴,是督脈之根基,是“大梁之底座”,所以在督脈十三針中,最重要的是長強。
當然,針對不同疾病,針刺督脈所用補瀉手法各不相同。
作用:督脈十三針具有:疏通督脈,調和陰陽,補腦益髓,鎮驚安神的作用。
適應症:大腦和脊髓病變或損傷引起的各種功能障礙;神經官能症、抑鬱症、更年期綜合徵等與情志有關的疾病;以及癲癇、驚風等陽證;還有脊柱強痛,背腰痠痛,風寒溼痺等與脊柱相關的痛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