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嫂打來電話,上五年級的小侄女開學這一個月不是頭疼就是胃疼,問我有沒有認識的好醫生。恰好有個朋友在三甲醫院工作,趕忙帶著侄女殺了過去。到了醫院,醫生開了腦部CT、無痛胃鏡,檢查結果均未發現異常。後來專家診斷,孩子可能是最近這段時間壓力太大,免疫系統出了問題,才導致孩子出現頭痛、胃疼的現象。可是這不才剛開學嘛,沒學多少新知識又不考試,熊孩子能有什麼壓力呢?但醫生卻說,孩子有點輕度抑鬱的前兆,讓我們家長注意引導。還說,最近已經接待了好幾個類似小侄女的小病患,這個現象在醫學上被稱為“開學症候群”。
“開個學還能開出毛病來,現在的孩子咋這麼矯情?想當年我們那會,哪個不是屁顛屁顛的去上學,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多毛病?”,這是我聽到“開學症候群”後的第一反應。不過隨著對“開學症候群”的了解,我發現原來自己錯怪了小侄女,這次還真不是她矯情。班上和她差不多成績段的小夥伴,乘著假期報了好幾門補習班,將這學期要學的內容早早就學完了,人家做題又快又好,這讓要強的小侄女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壓力劇增。
你不了解的“開學症侯群”到底“開學症侯群”是個什麼玩意,怎麼還能讓孩子免疫系統出問題呢?
其實“開學症侯群”和我們以前常聽到的“假期綜合徵”意思差不多,是指孩子經過一個較長的暑假、寒假,對突然到來的學校生活不適應,從而帶來了一系列的心理、生理等問題。比如,幼兒園和小學生出現的分離焦慮,稍大一點的學生上學遲睡晚起,起床困難,寫作業拖拉,情緒不佳缺乏精神,無法集中注意力等反常現象,這都屬於“開學症候群”的範疇,當然也有可能像小侄女出現一樣胃疼、頭疼的現象。
表嫂說,小侄女剛開始說不想上學時,她完全沒當回事,誰知後來情況越來越嚴重,一讓去學校就崩潰大哭,說自己頭疼、胃疼,這時她才驚覺事情有點不對。很多家長都會像表嫂一樣,忽略孩子最初釋放的訊號,她們把這種訊號誤以為孩子逃避學習的一種把戲。但其實,這並不是孩子耍的小聰明,而是孩子的大腦在給孩子釋放一種激素——壓力激素。在這種激素的作用下,孩子將上學聽課與高壓力等同起來,如果不引起重視,這種聯結會越來越強,就會出現一提上學就崩潰大哭的情況。
《孩子的大腦》作者阿爾瓦羅·畢爾巴鄂是一位西班牙權威的神經心理學家,他是大腦可塑性研究領域的專家。在書中他說:當孩子感受到某種壓力時,大腦控制動機的區域,一些特殊的神經元就會分泌特定的激素,這種激素進入大腦會讓孩子們將所做的事情和“壓力感”聯絡起來。簡單的說就是,這種激素會讓孩子們將兩種本來不相關的動作、想法聯絡起來。
比如,孩子在課堂上發現自己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就會注意力不集中。老師發現學生走神,喊學生起來回答問題,果不其然孩子回答不上來。於是大腦中,控制壓力的神經突觸和控制羞恥的神經突觸,與回答問題這個動作產生連線。在大腦裡形成了一條鏈路,如果下次孩子還不能回答上老師的問題,這個鏈路就會被加強。壓力、羞恥、回答問題成了一個連線體。再一提到回答問題,壓力和羞恥這兩個大腦區域就會被啟用,慢慢的孩子就會越來越懼怕回答問題。
“開學症候群”也是類似。開學後,孩子發現很多事情和假期變得不一樣了,大腦回路會跟著變化。早起、聽課、寫作業,這種突然的變化會讓孩子感到不適,這種不適會體現在孩子的行動上,比如: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寫作業拖拖拉拉、早上不能按時起床等等。而此時如果家長不能合理引導,則很可能出現小侄女那樣較嚴重的“開學症候群”。
重視“開學症候群”,引導區分不同壓力“皮質醇”是壓力激素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是人體內最重要的激素之一。當人感受到壓力時,大腦就會向腦垂體傳送訊號,腦垂體則會依次釋放ACT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啟用腎上腺,釋放腎上腺素和皮質醇。腎上腺素會使心跳加速,血壓增高,身體的能量充沛;皮質醇則可增加血液中的葡萄糖,對整個免疫系統、大腦甚至其他器官都有著利好影響。
比如,你讓熊孩子擦玻璃。從廚房出來的你,發現孩子大半個身體已經探到來窗戶外,而你家又住在10層。這時你的腦垂體就會受到刺激啟用腎上腺,從而分泌腎上腺素和皮質醇。腎上腺素讓你身體充滿力量,皮質醇則讓你大腦更加機敏。於是你以遠超以往的速度,三步並作兩步走,抓住熊孩子並抱他下來。在遇到威脅需要立即決定的情況下,皮質醇向大腦負責認知功能、情緒、動機和恐懼的區域傳送訊號,緩和人的過度反應。
所以從上面看,壓力激素的釋放也並非壞事,而是人類為了適應突然狀況發展而來的一種人體機能,是一種人類的自我保護機制。所以,引起“開學候症群”的壓力激素,我們不能一棒子打死,而是要具體分析,引導孩子區分不同的壓力。
麥克阿瑟研究學會的研究人員發現,激素作用下的壓力其實可以分為3種:良性壓力、耐性壓力、毒性壓力
①良性壓力:是指雖然做某件事能給人會帶來一定的壓力,但執行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抓住機會完成任務。比如:孩子通過一次全面複習,獲得了好成績;通過多次刻意練習,孩子在學校演講比賽獲獎等等,這些壓力雖然在一段時間內會讓孩子有些焦慮,但我們知道只要他努力,就會有好的結果。
②耐性壓力:更多的時候是指當一件壞事發生時,我們人體需要通過自己內部的調節和舒緩消化這件事,幫助自己度過難關。而在這其中要承受的壓力就是耐性壓力。比如:前段時間被媒體報道的江蘇如皋中學周鵬宇,他在得知父母隱瞞父親肝癌的病情後,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化悲痛為力量,化壓力為動力,以高分被清華大學錄取,用錄取通知書回報重症父親,這就是耐性壓力強的表現。
③毒性壓力:是指當我們身體內部已經不能自己消化解決要面臨的巨大難題時,所承擔的壓力。這種壓力可以讓一個人信念崩塌,身心俱損,陷入無盡的深淵。腦科學研究者發現,毒性壓力會使腦部杏仁核內的神經元變大,杏仁核是大腦掌控焦慮和攻擊的區域,所以毒性壓力最終導致焦慮加重,影響人體免疫系統,甚至有可能出現攻擊行為。比如:每年高考放榜前,都會有考生因承受不了心理壓力選擇自殺。這其實就是毒性壓力太大,讓孩子腎上腺激素和皮質醇機制失靈造成的,這類“壓力激素”會對大腦和身體造成不健康的影響,專業術語叫做“非穩態負荷”。也就是說,當身體承受的勞損到達極限時,被稱之非穩態超載,也就是毒性壓力。
所以,從上面的描述來看,“開學症侯群”到底要不要引起家長的關注,需要家長學會分辨壓力。一般情況下“開學症侯群”會自愈,只有極少數的孩子轉變為“毒性壓力”,這就需要家長及早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那麼,剛開學家長要如何引導孩子釋放壓力,平穩度過“開學症候群”?▼第一,帶孩子接觸大自然
2019年4月4日《每日科學》網站報道,每天20分鐘親近大自然的散步或靜坐,將會顯著降低壓力激素水平。這個資料來源於一個實驗,研究人員為了評估親近自然的有效劑量,設計了一個長達8周的實驗,他們要求參與者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至少10分鐘親近自然。工作人員會每兩週一次採取唾液標本測定皮質醇水平。最終得出了每天只需20分鐘親近自然這個結論。
晚飯後,先別忙著讓孩子寫作業,帶著孩子去小區的花園走走,看看正在逐漸變黃的葉子,看看掛在枝頭的月亮,看看那好久都沒看到過的星星。讓孩子選個自己舒服的地方,隨便幹啥待一會。
▼第二,給孩子積極的暗示
吉爾大學的教授邁克爾·米尼(Michael Meaney)曾做過一個實驗,用來研究母親對孩子情緒的影響。他選擇了兩組小白鼠,第一組鼠媽媽性格穩定,第二組則暴躁易怒,通過對比發現,第一組在鼠媽媽照料下長大的幼鼠情緒穩定,能更好地探索新奇的地方和事物,而第二組則恰好相反。如果將兩組鼠寶寶交換,結論一樣,這一現象在表觀遺傳學中被稱為“行為傳遞”。也就是,孩子會去模仿、體會父母的行為。
藉助這一原理,如果父母平常告訴孩子的是一些正面的能量,孩子通過模仿就會變得積極主動;而如果父母每天都在抱怨,孩子則會變得消極被動。
比如,積極的家長會說:“新學期,課業難度增大,但是我相信你能搞定”,“這道題真的有些難呢?我們一起想想辦法吧!”“今天比昨天你又多認識了15個單詞,很厲害呢,口語一天比一天好了”;而消極的家長則會說:“這道題都不會做,上課怎麼聽得?”“寫個作業磨磨蹭蹭,都幾點了還沒寫完”;如果你是孩子,感受一下,哪個家長你更喜歡?
▼第三,運用小技巧,釋放毒性壓力
腦科學研究專家發現,正念練習、健康飲食、積極的人際交往、充足睡眠、定期的身體運動和呼吸等一些小手段,都能有效緩解毒性壓力,雖然不至於一次將其降低到零,但至少可以將其減緩到耐性壓力水平,減少對人體的傷害。所以作為孩子的後勤保障部,為孩子提供健康的飲食,保障孩子的充足睡眠,監督孩子定期運動,這些都能讓孩子的毒性壓力得到緩解。
這幾天,一位初三學生因其母親玩遊戲吵到自己休息選擇報警,這位母親絲毫沒意識到,孩子很可能已經在交談多次無果後,默默承受了許久毒性壓力,更沒意識到這種壓力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可怕後果。
總之,開學雖然是件小事,但小事稍有不慎就可能釀成大禍。孩子賴床、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拖沓、拒絕上學的背後到底是不是毒性壓力再作祟,值得每一位父母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