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天一冷,這人就開始琢磨補點啥了!於是,很多中醫大夫的生活中就出現了這樣的對話:

患者:大夫,這大冷天的,您給我開點補藥吃吃唄!

醫生:您需要補什麼呀?

患者:您看著給我開唄,哪都給我補補!

嘿!這朋友還真是不嫌麻煩,哪兒都想補補!不過有這樣想法的人恐怕不在少數吧!有幾個中國人沒在大冬天燉鍋雞、泡壇酒、連吃好幾頓羊肉狗肉……

所以市場上補品、保健品等都很受歡迎,國人甚至已經不滿足於中國市場了,開始紛紛到國外搶購去了,然後拿著瓶瓶罐罐帶著洋文說明書的保健品開始狂吃。

大道理且按下不說,先看幾個真實新聞:

保健保成肝硬化

一位28歲的年輕人身體非常棒,從無頭痛腦熱,偶然一次體檢中,他被查出“小三陽”。於是,他買了蜂膠、蛋白粉及藥物“自我保健”,前後花了幾萬元。結果原本很強壯的身體越來越弱,近期到醫院一查,已發展為肝硬化。——摘自《大河健康報》

補藥攻勢下的軟弱

一位旅居香港近40年的法國商人,多年前因一次不明原因的高燒之後變得虛弱起來。為了儘快恢復健康,四處尋找補藥補品。在經歷了10多年的“滋補生涯”後,不僅沒有給他帶來體質增強的好處,而且還經常出現牙齦出血、牙周紅腫、頭痛腦熱、失眠多夢等症狀,特別是近七八年來,性功能的減退更是日益明顯。——摘自《新浪健康》

蔘湯助血壓飆升

某大爺患有多年的高血壓病,長期在心血管專科診治,服用降壓藥血壓一直控制得很好。最近卻出現頭暈不適,血壓莫名上升到170/105mmHg。醫生追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孝順的女兒特地買來高麗蔘給他補補身體,天天燉蔘湯給謝大爺喝。——來源真實病例

這幾則新聞看的我是哭笑不得,趁著小寒節氣,咱趕緊研究研究這“進補”,也好讓大家補得其所!

冬季進補從哪兒來的?

由於冬季天氣寒冷,需要消耗的能量大幅增加,所以人們會選擇溫補助陽、補腎益精的食物,以增強體力,補充氣血。《飲膳正要》中講:“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

此外,中醫認為,冬季是“封藏”的時期,萬物收藏。此時服用補品,易於吸收、蘊蓄,進而發揮更好的作用。因此,冬季進補會吃更多滋補的食物。

什麼人適合冬季進補?

古代人因為食物有限,想要抵禦寒冷,度過嚴冬,就會格外重視進補。而現代人的營養相對充足,應對嚴寒的能力早已超過古人,進補實則是作為一項習俗在延續。

中醫認為,冬令進補的主要物件是體質偏虛者,主要指體內氣、血、陰、陽不足的人。因為這類人在冬季更易受風寒侵襲,進而生病或引發舊疾。而健康人的冬季飲食保證營養平衡即可。

搞搞清楚,”補“究竟是啥

“補”的概念,來源於中醫治法中的“補法”,用補益類的藥物補養人體的氣血陰陽,改善人體衰弱的狀態。

可見“補”是為了“身體偏虛”而設的,《素問·至真要大論》:“虛者補之”,“損者益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虛則去補”這才是合拍的,一個身體根本不虛甚至還是內熱的人,補個什麼勁呢?補過了,反倒是又有病了,補氣補氣,要知道“氣有餘便是火”的道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即便是真虛了,就得補藥猛吃嗎?可是有相當一部人“虛不受補”,稍一補就虛火上炎,這種情況就是沒補對。這時的補更應該注重的是瀉中有補,寒熱並用,豈能是一補到底?

瀉藥是補藥的反義詞。大家不要一說到瀉藥就認為是那些可以讓人拉肚子的藥。其實從寬泛的意義上說,那些具有攻邪作用的或者是“瀉其有餘”而非“補其不足”的藥物都可以稱之為瀉藥。在具體用藥上,其實補藥比瀉藥更難用,補得不對會把人的身體給補壞的,而攻病之藥,如果吃起來不對,人就會馬上感覺到不舒服,會馬上把藥停下來。而補藥,相對來說不太明顯,即使不對路也沒有什麼大的反應,等出現問題的時候,往往身體就很麻煩了。

那,補錯了會怎樣/補錯了會怎樣?補錯了就會生病唄!

滋補肝腎類的藥物大多藥性偏滋膩,有礙於脾胃的運化,如果脾胃功能不好的人長期服用這類補藥,也許身體沒補起來脾胃也給吃壞了。

冬天,自然界逐漸“陰盛陽衰”,此時很多人開始大量攝入高熱量食物,甚至每天都是大魚大肉,很多人在冬天也開始口腔潰瘍了,臉上長疙瘩了,這多數是出現了內熱的現象。大冬天的哪來的熱呢?其實都是自個兒折騰出來的。冬天室內開始供暖,有些人白天在室內像過夏天似的,到了外面又很寒冷,於是出去就穿得很嚴實,體內熱氣就散發不出去,再加上一味地補,進食高熱量飲食,更助長了身體的“內火”。

南懷瑾先生也曾經有這樣的認識:五臟六腑不能偏的,補腎也好,補肺也好,你偏補了一樣,別的就受損害,所以要使它均衡。補藥絕不能亂吃,沒有什麼是真正的補藥,清理內部才是補。等於這個房子牆壞了,裡頭亂七八糟、都不清理,就用水泥把它補起來,壞的東西都在裡面,它會在裡面搗亂。所以,補藥素來是很難用的。

看這邊,冬天進補的正確姿勢

好像說了半天,都是不讓補的,對於那些好補之人,這下可犯愁了,叫我說就是想補,該怎麼辦啊!

說到底,中醫是個性化的治療,補要看補什麼,要根據個體情況調理,有些時候需要用那些補藥,有些時候需要瀉中帶補,而有些時候需要用瀉藥。針對個體,瀉藥用到位了,瀉也就是補,而不是隻吃人蔘鹿茸才叫補。

有時候,閉上眼睛養養神也是一種補吧!

1、睡夠!!!

“春生、夏長、秋斂、冬藏”,其中冬藏的要義在於“養精蓄銳,休養生息”,所以,冬令進補首先就是補充睡眠或者說是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都知道有些動物要冬眠,他們可聰明著呢!這是與大自然神同步啊!所以,我們也可以適當學學動物的冬眠習慣,晚上睡得早一點,早上起的晚一會兒。優質的睡眠必須保證睡眠的時長,因此,冬季的早上睡個回籠覺,偶爾慵懶一下,都是冬藏之時順應身體呼喚的養生之道。此外,睡覺是最佳的進補,還因為,睡眠夠了,品質上去了,你才能有更好的食慾,才能更好的吃!

2、吃對!!!

吃要量“出”為“入”,其實,這出也是補!

怎麼說呢!大魚大肉的今天,一不小心就入大於出了,一補再補,只能是一胖毀所有。因此,在營養豐富或者說是營養過剩的當下,‘補’的精髓,還是量‘出’為‘入’更合理。有時候,出也是補,正如同前面所說的,瀉也可以是補出。狹隘一點來說,出就是排便通暢。

冬季乾燥,加之運動減少,補得又多,極易發生便祕等症狀,怎麼保證出的痛快呢?一要飲夠水,少量多次,不要一飲而盡,慢慢喝。二要動起來,寒冷不是藉口,可以多做一些室內運動嘛,八段錦、金剛共、瑜伽等都不受場地的限制呢,這樣便祕症狀會得到有效預防或緩解。當然,如果便祕還不緩解,千萬還是要及時就醫!

對於冬天內熱積的太過,我反倒更主張要適宜清內熱,比如白菜、蘿蔔都是當季食物,富含維生素及多種微量元素,而且白蘿蔔清火降氣、消食,非常適合這個節氣裡食用,而不是要一味的去吃補藥。

3、叩齒!!!

人體的五臟對應五行,而五行相對應的自然季節是春、夏、長夏、秋、冬。因此不同的季節需要重點保養的臟腑也有所不同。具體來說,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那麼冬季則應當以保養腎臟為主。

那麼在寒冷的冬天經常叩齒,就有益腎、健腎之功。叩齒很簡單,就是空口咬牙,是一種較常見的牙齒保健方法,可於每日早晚各作一次,每次叩齒數目多少不拘,可因人而異,叩齒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

中醫認為齒為腎之標,由腎中精氣所充養。腎中精氣充沛,則牙齒堅固而不易脫落;腎中精氣不足,則牙齒易於鬆動,甚至早期脫落。而常做叩齒動作能健齒、充腎精,故可健腎。另外腎在液為唾,叩齒能催生唾液,是謂“金津”,又稱“玉液”,“津”通於“精”,為腎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養腎中精氣的作用,同樣起到健腎的作用。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如何延緩大腦衰老?不妨多堅持這幾個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