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很多人對日常衣食住行的健康概念也更加關注與執行。人可以幾天不吃飯,但不可以幾天不喝水,所以有“誰是生命之源”一說。不知何時隨處皆聞:“早晨起來要多喝水啊;一天至少喝8大杯水”等說法。水到底該如是所說的這樣喝嗎?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從《黃帝內經》這段經典的記錄可以得知,水進入身體之後,首先要經過脾的傳輸、肺的調節、膀胱的氣化等過程。如果一個人出現食慾差,食後嘔吐,打嗝頻繁,腹脹腹瀉,胃脘不適等症狀,則說明他的脾胃功能較差;還有些人到了中年,容易過早出現額頭皺紋橫生,眼瞼下垂明顯等早衰現象。中醫認為額頭屬於陽明胃經,眼瞼屬脾,所以這類人也大多脾胃虛弱。脾胃虛弱人群對水溼的代謝不佳;尤其是早晨,脾陽不足時,喝進的水根本無法運化,可能會造成體內水溼瘀滯,氣血不暢,甚至頭暈。特別晨起脾陽不足的狀態下喝很多水,反而會進一步影響脾胃的功能。 脾胃虛寒、脾虛溼重、脾肺腎功能較弱人群,晨起若是喝多了水,不但不吸收,更不能轉換為人體所需的營養精微物質。
中醫認為,“腎主水”,腎對水液的代謝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黃帝內經》:“腎者,胃之關也,關閉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腎就像是胃的邊防門戶,如果不暢利,水液就會積聚而滯。腎臟也是一個排毒器官。喝下去的水,部分被吸收利用,剩下部分濁水,也就是含有代謝廢物的水,會經過膀胱氣化再排出體外。所以小便氣味重,說明身體裡毒素偏多;反之則說明身較少;無色無氣味,就要注意腎的功能了。 既然腎對水的代謝起重要作用,又有脾和肺共同調節著水液的代謝,人體的臟器系統早已形成了最完善的自主功能。
《老子》:“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有餘損之為瀉,不足補之為補。天道的補瀉是自然而然的,只要平衡了,補瀉便自然天成。身體缺不缺水,自然會告訴我們,如果不缺水,還要強行補充,那不就是一種傷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