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飲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壓力過大、運動不夠……這些情況都容易讓人免疫力低下。你是免疫力差的那群人嗎?

今天是世界強化免疫日,雖然這個國際日主要是為了消滅脊髓灰質炎而設立的,但是“免疫力”的重要性還是不言而喻。一聽免疫力下降,個個都是如臨大敵,可免疫力到底是個什麼“力”?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免疫力君,跟ta做朋友,幫助ta變得更強壯吧!

什麼是“免疫力”?

簡單說,免疫力是指機體抵抗外來侵襲,維護體內環境穩定性的能力。說的更通俗直白一些,免疫力就像人體的自衛軍,

能自動識別和消滅外來入侵的任何異物,忠誠地保衛我們的身體健康。21世紀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類自身免疫力不斷減弱。

感冒不斷,即使有充足的睡眠也會感到疲勞,一不小心劃傷的傷口容易感染,嬌氣的腸胃容易被傳染病打倒……這些都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現哦!

今天跟大家分享分享5類容易出現免疫力低下的人群、6個提高免疫力的守則、7種提高免疫力的小妙招!還不收藏並轉給家人!

這5類人群容易出現免疫力低下

011.常當“夜貓子”的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大自然的規律。這個系統一旦紊亂。易造成各種疾病的發生。經常犧牲睡眠時間會讓身體產生的免疫細胞數量銳減。有研究人員發現,相對於每天睡7-8小時的人群,每天只睡4小時的人,血液裡的流感抗體只有前者的50%。

022.吃東西太挑的人

長期挑食、偏食的人往往因營養攝入不全面,導致免疫力差,繼而引起許多小毛病。

033.缺乏運動的人

有車一族越來越多,大約25%的人已經丟掉了走路的習慣。研究發現,整天開車的人比喜歡走路的人患病時間長2倍。如果每天運動30-45分鐘,每週5天,持續12周後,抵抗力會相對增加。

044.常用抗生素的人

有些感染,如流行性感冒,是由於病毒感染引起的。除非確定遭到細菌感染,否則不需要服用抗生素。一出現感冒症狀就服用抗生素會讓病毒產生抗藥性,導致更嚴重的感染。

055.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的老年人

免疫抑制劑和生物製劑是治療風溼免疫病的常用必備武器。這些藥物的使用雖能控制病情,但對於有些風溼病患者(尤其是60歲以後的老年人群),長期使用(大於1年以上)此類藥物的過程中應注意監控自己的免疫力。

提高免疫力6個要點

01要點1:接種疫苗

接種疫苗是最經濟有效的防禦疾病的方法之一。疫苗能夠保護人體免於許多疾病,甚至可以說,疫苗接種改變了我國這幾十年來的公共衛生之路。

02要點2:平衡飲食

另外,腸道是免疫系統很重要的一部分,可以透過補充益生元和益生菌食品,即高纖維(益生元)和發酵(益生菌)食品,如蔬果、全穀物、益生菌酸奶等,促進腸道健康。

03要點3:保證睡眠,勞逸結合

睡眠不足、睡眠質量差會導致免疫力降低。

有研究結果表明,連續兩週睡眠少於6小時,體內重要的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就會減少28%。推薦大家的睡眠時間為:6~12歲:10小時/天;13~18歲:9小時/天;一般成年人:8小時/天。

在保證睡夠的基礎上,讓自己“睡好”也是很重要的。保持規律起居,找到自己合適的睡眠模式,有利於維持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

04要點4:適度運動

中低強度運動有益於免疫系統,但過度運動反而會降低機體免疫功能。《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天主動身體活動6000步,每週進行5天中等強度身體活動,累計150分鐘以上,減少久坐。運動時,感覺“稍累”,就是中強度運動。

05要點5:積極心態

多愁善感是免疫系統的剋星,緊張、抑鬱、焦慮的情緒會讓免疫細胞活性下降。另外,良好的社交也對免疫系統的功能有積極作用,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孤獨會影響重要的免疫細胞——白細胞的形成。

06要點6:注意衛生

飯前便後要洗手,塗上肥皂或洗手液,流水清洗,每次洗手時間不短於40秒,推薦七步洗手法;冒時要佩戴口罩,打噴嚏時用手肘或紙巾遮擋;合理分餐,提倡公筷公勺,避免交叉感染;室內勤通風;可以養成隨身攜帶消毒凝膠的習慣,至少吃東西前做好消毒,避免病從口入。

當然,不可過度講衛生,對於孩子來說,生活環境太過乾淨,免疫系統很難接觸到微生物,就無法儘早針對這些微生物的免疫,造成抵抗力下降。

兒童時期人體免疫系統學習和記憶能力很強,是獲得後天免疫的黃金階段,錯過了是無法彌補的。但這並不是建議大家放棄必要的衛生習慣,只是不要吹毛求疵。

7種營養素提高免疫力

① 蛋白質:蛋白質是機體免疫功能的物質基礎,如果攝入不足會影響組織修復,使面板和黏膜的區域性免疫力下降。

② 維生素A:維生素A一旦缺乏可引起呼吸、消化、泌尿、生殖上皮細胞角化變性,容易受細菌侵入。平時多吃胡蘿蔔、菠菜、芹菜等。

⑤ 鐵:缺鐵會導致貧血,降低抗感染能力,嬰幼兒、孕婦及乳母更易發生。要適當吃些紅肉、動物血、動物內臟等富含血紅素鐵的食物。

15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腎虛到底是怎麼來的?醫生:別輕信謠言,明確原因就這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