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困擾著大部分青春期或育齡期的朋友們,有人隱隱作痛,有人痛不欲生,當然我屬於後者。
那為什麼有些人會痛經呢?
從中醫角度講包括兩種:1.不榮則痛;2.不通則痛。大白話就是:沒有東西濡養了,比如氣血、肝腎精血;還有一種就是這條路不通了,被溼熱、淤血等阻滯了。
中醫將痛經分為氣滯血瘀型;寒溼凝滯型;陽虛內寒型;溼熱阻滯型;氣血虛弱型;肝腎虧虛型。
就從目前大部人(尤其處於青春期的小美女們)飲食、著裝等情況來看,寒溼凝滯型在臨床見得比較多。
貪涼飲冷、裸露腳踝、美麗凍人、不愛運動……
這類痛經的患者有何表現呢?
月經期間小腹冷痛,喜熱,害冷;經血顏色紫黯、伴血塊;月經血黏稍稠;手腳及肢體怕凉;舌苔白,脈象較沉(當然這個脈象對於非中醫醫生較難掌握)
別說中醫對治療痛經還是有豐富經驗的。我在讀研究生期間,痛經痛的都懷疑人生……,正值經期跟隨導師門診,導師看我這樣,隨即開了三副“少腹逐瘀湯”,從此一年內再也沒有被痛經摺磨,後來因為自己又不大注意雪糕冰激凌等等照吃,痛經再次發作,比之前輕,再次給自己開了三副原方,效果依舊。
此方即是出自《醫林改錯》的少腹逐瘀湯,此方在某些老中醫眼裡已成治療各種型別痛經的經典良方。
藥物組成:小茴香7粒,約1.5g;炒乾薑3g;延胡索3g;沒藥6g;
當歸9g; 川芎6g; 肉桂3g; 赤芍6g;
蒲黃9g(包煎); 五靈脂6g。
除此之外,在來月經之際,注意保暖,儘量少碰凉食,適當運動提升陽氣。
還可以用艾條灸下足三裡、十七椎、關元、子宮等穴位,效果也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