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統血,脾好血才不會亂跑
脾統血,脾虛則不能統血;脾化血,脾虛不能運化,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 脾位於中焦,在左膈以下,形如鐮刀,脾與胃同居中焦,是人體消化系統的主要臟器。
在氣血養生的主題上,脾是重要的一章。脾胃不好,氣血不足,健康就會大打折扣。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樣的生活常識,一個人生病了,去看醫生只要能吃,醫生就會說:能吃飯就問題不大,能吃才好得快。
為什麼醫生在治病救人時這麼關注患者的胃口呢?這是因為脾胃對氣血的攝納生髮相當重要,能吃飯就說明能補氣血,其依據有二:
1.脾為氣血生化之源頭
脾主運化。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飲食物)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轉輸到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運化功能再分為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個方向。
運化水谷即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飲食入胃後,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實際上是在小腸內進行的,但是必須依賴於脾的運化功能,將水谷化為精微,同樣,也有賴於脾的運輸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佈散至全身,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化生精、氣、血、津液提供足夠的養料,才能使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而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反之,若脾的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減退,即稱為脾失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即因之而失常,而出現腹脹、便溏,食慾不振,以致倦怠,消瘦和氣血生化不足等病變。
運化水液也有人稱為運化水溼,是指對水液的吸收運轉和佈散作用,即對被吸收中的水谷精微中的多餘水分,能將其及時地轉輸至肺和腎,通過肺腎的氣化功能,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因此,脾的運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體內發生不正常停滯,也就能防止溼、痰等病理產物的生成。反之,脾的運化水液功能減退,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也產生溼、痰等病理產物,甚則導致水腫。
2.脾統血
脾統血是指脾具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中執行,防止其溢位脈外的作用。
《難經·四十二難》曰:“脾裹血,溫五臟”,指出脾具有包裹血液、防止血溢的作用。脾的統血作用是以脾主運化為基礎的,脾氣健運,氣血充足,統攝力強,則血行脈中,而不溢位脈外。故此武之望在《濟陰綱目》中說:“血生於脾,故曰脾統血。”若脾失健運,脾氣虧虛,統攝無力,則致血溢脈外,而見吐血、衄血、便血、尿血、面板出血,月經過多,甚或崩漏症。
脾統血與肝藏血是相互關聯的。血液之成,源於脾胃;既成之血,藏之於肝,依機體所需而執行諸經。血液之行,以心肺之氣為動力,以肝脾之氣為約束。脾氣健運,血液化生充足,則肝有所藏;肝血充足,行之於經,則脾有所統,二者息息相關,相輔相成。
既然脾胃是“後天之本”、“生化之源”。後天有了脾胃的滋養,人才能長得好、長得美。
我們該如何養護好脾臟1.神志養脾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那就是心情不好的時候沒胃口,什麼都不想吃。中醫認為“脾在志為思”,有“思慮傷脾”之說,思慮過多,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而出現食慾不振、脘腹脹悶、頭目眩暈等症狀。所以脾的保養保健重點在於避免思慮過多,尤其是吃飯的時候不能胡思亂想。
2.順時養脾
中醫認為“脾與長夏相應”,長夏就是農曆六月,雨水較多,溼氣重。而脾的特性是喜燥而惡溼,所以長夏時要特別注意預防溼邪侵害人體。這個時間不要淋雨涉水,更不要吃較油膩的食物。
3.穴位養脾
(1)揉三陰交穴:左手拇指按壓右三陰交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左右旋按20次;然後用右手按壓左三陰交穴。
(2)按揉天樞穴:兩手放於腹部兩側,中指按壓天樞穴(臍旁開2寸處),按揉30次。
(3)揉隱白穴:用左手拇指按壓右足隱白穴(足大趾甲根部內側),左右旋按20次;然後用右手拇指按壓左足隱白穴。
(4)揉陰陵泉穴:雙手扶於雙膝,用拇指按壓陰陵泉穴(脛骨內側凹陷處)旋轉揉20次。
(5)揉足三裡穴:兩手拇指按壓足三裡穴(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1橫指),左右旋轉按壓30次。
(6)揉公孫穴:用左手拇指按壓右足的公孫穴(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赤白肉處),左右旋按20次;然後用右手拇指按壓左足公孫穴。
4.飲食養脾 :避免“飲食所傷”
一是飲食沒有節制,包括飢飽失常和飲食規律失常;
二是飲食偏嗜,包括偏食、過寒或過熱、過於肥膩或味大,嗜酒;
三是飲食不潔。養脾方法是不要暴飲暴食、過飢過飽,吃飯要定時,飲食清淡,不吸菸酗酒,要講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