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類藥物是目前治療血脂障礙最有效的藥物,主要降低總膽固醇 ( TC)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對冠心病的一、二級預防有明顯作用。
除了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他汀類藥物還有許多非降脂作用,例如降血壓、防止心室肥厚、降低冠心病患者的總病死率、減少心肌梗死及卒中等心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率、抗炎、抗增殖、免疫抑制、抗腫瘤、降低糖尿病風險、增強骨密度、抗老年痴呆等作用,適應範圍十分廣,是一種臨床常用藥。【1】
不過,在用這類藥的時候,以下幾個問題必須弄清楚,不然達不到應有的療效。
服藥時間各有什麼不同常用的他汀類藥物有很多,根據他們服藥時間可分為短效和長效兩類。
一、短效他汀
人體在夜間合成膽固醇最活躍,而他汀主要是通過限制膽固醇的合成調節血脂,因此短效他汀類藥物需要在睡前服用。包括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辛伐他汀。
洛伐他汀:半衰期為3小時
成人劑量20mg,每日一次,片劑在晚餐時頓服,可以跟食物一起服用,有利於藥物吸收。緩釋劑可於睡前服用,劑量可按需調整,但最大劑量不超過每天80mg。
普伐他汀:半衰期為1.5小時
成人開始劑量為10mg-20mg,一日1次,臨睡前服用,一日最高劑量40mg。
該藥通過肝腎雙通道排洩,糞中排洩80%以上,肝臟代謝而不經過CYP3A4,所以肝腎功能不全者不需調整劑量。
氟伐他汀:半衰期為2.3±0.9小時
推薦劑量:20mg或40mg,每日一次,晚餐時或睡前服用都可以。根據降脂目標,可調整劑量和頻次。主要通過CYP2C9同工酶代謝,與氟康唑合用時會使血藥濃度升高,需慎重。藥物吸收快,不良反應少。
辛伐他汀:半衰期為3小時
一般起始劑量為10mg,最大劑量40mg,晚間頓服。根據不同疾病,調整起始劑量。經過CYP3A4同工酶代謝。
二、長效他汀
阿託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半衰期較長,在體內消除較慢,屬於長效他汀類藥物。由於半衰期長,所以對服藥時間沒有具體規定,定時服藥即可。
阿託伐他汀鈣片:半衰期為14小時
起始劑量為10mg,最大劑量80mg,每日一次,不受進餐影響。經CYP3A4代謝。
瑞舒伐他汀鈣片:半衰期為19小時
常用起始劑量5mg ,每日一次。不受進餐影響。
匹伐他汀:半衰期為11小時
成人一日一次,口服1-2mg,最大劑量為4mg,不受進餐影響,通常晚飯後服用。
患者不耐受怎麼辦?與國外指南不同,中國患者對於大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的耐受性較差,容易出現肝臟毒性和肌肉毒性的不良反應,醫師在給藥時要合理控制劑量,中等強度他汀類藥物治療比較適合中國多數血脂異常患者的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
如果患者連常規劑量的他汀類藥物都不能耐受,可以考慮以下措施:
1、更換另一種藥代動力學特徵不同的他汀類藥物;
2、減少他汀類藥物劑量或改為隔日一次用藥;
3、換用其他種類藥物(如依折麥布)替代;
4、單獨或聯合使用貝特類或煙酸緩釋劑;
5、進一步強化生活方式治療;
6、若患者需使用但不能耐受大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可用中小劑量他汀類藥物聯合依折麥布。
如果經過常規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後LDL-C仍不達標, 可在密切監視下增加他汀類藥物劑量, 或考慮聯合應用降脂藥物。
合用其他藥物要注意哪些問題?同時與CYP強抑制劑合用會增加HGM-CoA還原酶抑制劑引起的肌病/橫紋肌溶解風險,所以不建議和環孢素、抗真菌唑類藥物伊曲康唑、酮康唑、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紅黴素和克拉黴素、以及抗抑鬱藥奈法唑酮、HIV蛋白酶抑制劑、煙酸、貝特類藥物合用。
如果一定要合用,要監測患者的任何肌肉疼痛、肌肉壓痛或肌無力症狀和體徵。
需要強調的是,西柚汁中含有抑制細胞色素P450的多種成分,會增加他汀類藥物的血漿濃度,所以服藥期間避免食用大量西柚。
大部分他汀類藥物通過肝臟細胞色素 P450-3A4代謝,某些藥物會影響細胞色素P450酶的代謝,尤其是與3A4同工酶有關的。因此,合併使用多種藥物時應儘量選擇肝內或體內不同代謝途徑的他汀類藥物。
孕婦和哺乳期能否使用?由於膽固醇和膽固醇生物合成的其他產物對胎兒發育至關重要,所以在孕期服用他汀類藥物會干擾胎兒的發育,屬於孕婦禁用藥。
很多藥物不清楚是否經過人乳分泌,但是如果有少量進入乳汁,可能會對嬰兒產生影響,所以在服藥時,建議不要哺乳。
哪些不良反應要注意?他汀類藥物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在肝毒性和肌毒性。
肝毒性主要表現在血清轉氨酶升高和非特異性的胃腸道不適。服用他汀類藥物的患者,應在用藥後2周複查肝功能,對於肝酶迅速升高(>3倍正常上限)的患者,應予以減量或停藥。
肌毒性主要表現為肌痛、肌病和橫紋肌溶解。在服用他汀類藥物期間需密切關注患者是否出現肌肉疼痛等相關症狀,必要時檢測磷酸肌酸激酶水平。
他汀類藥物使用期間,還應嚴密監測轉氨酶及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標,及時發現藥物可能引起的肝臟損害和肌病。採用強化降脂治療時,更應注意監測藥物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石雷. 他汀類藥物研究進展 [J].現代醫藥衛生,2009, 25(16): 2457-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