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溼氣,是一種中醫中的“病症”,在致病的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 中,中醫最怕溼邪。

溼,是最容易滲透的,它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 “溼氣+寒”=寒溼, “溼氣+熱”=溼熱, “溼氣+風"=風溼, “溼氣”在臟腑,形成痰溼。

為什麼十人九溼?

為什麼現代人更容易有溼氣,十個人九個溼?看了以下溼氣產生的原因,你就明白了!

脾虛:中醫認為:脾主水谷運化,脾虛,不能運化水液,形成水溼內停;亦可因房勞傷腎,或肺氣不宣,影響到肺脾腎的氣化功能,使水液運化,輸布失常,而停聚為患。

氣候、環境溼:外界溼寒、邪氣,會加重和產生內溼,影響脾胃水谷運化,形成痰溼瘀阻,使氣血運化、營養輸布不利。

吃寒涼、甘甜等食物:脾,喜燥而惡溼。久食甘甜、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脾陽不足,溼阻中焦,運化不暢,水液停滯。

久坐:《黃帝內經》中說“久坐傷肉”,其實傷的就是脾。脾主肌肉,主運化水溼,缺乏運動可引起脾氣虧虛,水溼不化,聚溼生痰。

氣血虛:氣血虛,瘀血內阻,經脈不利,臟腑功能減弱,脾胃運化受限,水液停滯,聚而生痰,影響到水液代謝和輸布。

心情不好:肝主情志,心情不好,就會使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影響臟腑機能,阻礙運化和疏洩,使水液停滯積留。

體內溼氣過重,會讓人覺得:睏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慾、手腳冰冷;面板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口腔症狀比較明顯,舌苔白厚。

總的來說,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面板起疹子、雀斑加重這五種症狀,是體內溼氣過重的典型表現。

日常生活去溼五招

越懶越要運動: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瑜伽、太極等運動,有助於活化氣血迴圈,增加水分代謝。

飲食應清淡適量:腸胃系統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清淡、均衡飲食。肥甘厚味等食物不易消化;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生冷食物或涼性蔬果,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避開環境的溼氣

經常生活在潮溼、陰冷的環境中,容易導致溼氣入侵體內。日常生活最好不要經常暴露在潮溼環境中,尤其是對溼氣敏感的人。

妙用蔥、姜、蒜:蔥、姜、蒜有著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例如,我們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薑湯,用薑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溼氣逼散出來。

懷山煲湯:可以把赤豆、茯苓、懷山、黨蔘等,放到煲湯材料中,或者熬成粥、煮水喝,都可以利尿、除溼。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老人睡覺流口水,不是睡得太香,而是大病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