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丁俊貴論“修身、靜心、養性”】

一、論攝生養性

養生是一門人人必修課。

養生就是認識生命規律,把握生命本質。

養生幫助我們實現人與自身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

養生調整我們的人生態度,完善我們的生活方式,協助我們主動規劃人生,積極、健康地生活。

中華傳統文化乃人類之瑰寶,非常之重視攝生養性,其論述科學、精闢、實用:

神強者長生,氣強者易滅。柔弱畏威,神強也;鼓怒騁志,氣強也。凡人才所不至,而極思之,則志傷也;力所不勝,而極舉之,則形傷也。積憂不己,則魄神傷矣;積悲不已,則魄神散矣。喜怒過多,神不歸室;憎愛無定,神不守形。汲汲而欲,神則煩;切切所思,神則敗。久言笑則藏腑傷,久坐立則筋骨傷,寢寐失時則肝傷,動息疲勞則脾傷,挽弓引弩則筋傷,沿高涉下則腎傷,沈醉嘔吐則肺傷,飽食偃臥則氣傷,驟馬步走則胃傷,喧呼詰罵則膽傷。陰陽不交則瘡<疒弗>生,房室不節則勞瘠發。且人生一世,久遠之期,壽不過三萬日,不能一日無損傷,不能一日修補,徒責神之不守,體之不康,豈不難乎!足可悲矣。是以養生之法,不遠唾,不驟行,耳不極聽,目不久視,坐不至疲,臥不及極。先寒而後衣,先熱而後解。不欲甚飢,飢則敗氣。食誡過多。勿極渴而飲,飲誡過深。食過則症塊成疾,飲過則痰癖結聚氣風。不欲甚勞,不欲甚逸。勿出汗,勿醉中奔驟,勿飽食走馬,勿多語,勿生氵食,勿強食肥鮮,勿沐發後露頭。冬不欲極溫,夏不欲極涼。冬極溫而春有狂疫,夏極涼而秋有瘧痢。勿露臥星月之下,勿飢臨屍骸之前。勿睡中搖扇,勿食次露頭,勿衝熱而飲冰水,勿凌甚寒而逼炎爐。勿沐浴後而迎猛風,勿汗出甚而便解衣,勿衝熱而便入冷水淋身,勿對日月及南北斗大小便,勿於星辰下露體,勿衝霜霧及嵐氣,此皆損傷藏腑,敗其神魂。五味不得偏耽,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甘多傷腎,鹹多傷心。此並應於五行,潛稟四體,可理可究矣。志士君子,深可慎焉,犯之必不便損,久乃積成衰敗。是故心為五藏之主,氣為百體之使,動用以太和為馬,通宣以玄寂為車。關節煩勞,即偃仰導引。若不營攝養之術,不順和平之道,須臾氣衰於不竟之際,形枯於聲色之前,勞其渺渺之身,憔其慼慼之思,聞斯道養,深可修慎。是以真人常日淡泊,不親狂蕩,而愚者縱意,未至損身,已敗其神魂,傷其魄矣。悲夫!

二、論修身

修身,是指修養身心。

修身的具體行為表現日常生活中就是擇善而從,博學於文,並約之以禮。

修身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並不是看了些聖賢書就成為甚至超越聖人了。

至於那些無助於個人陶冶情操、慷慨意志的雜學,不但無益於修身,還會讓人自高自大,自認為無所不知,誇誇其談。

一個人即便學了再多的學科,看了再多的書,卻沒有辦法約束自己的言行以符合禮儀的規範,使自己的身心受益,幫助他人成就善道,那所學則無非是“水月道場,夢中佛事”。

修身的本質是一個長期與自己的惡習和薄弱意志作鬥爭的過程,時時檢束自己的身心言行,用誠心、仁愛、謙卑的情操來祛除掉思想中的雜質,對治那些令我們輕浮、驕傲、自大、邪僻的外因、內因。

修身最切實的辦法就是擇善而交,通過善友相互勉勵來增長德行,培養志趣,用最樸實無華的態度切磋關於仁愛的學問。

一定要遠避世俗的虛談,那些好賣弄學問的、巧言亂德的、文過飾非的,還有諸如攀比、爭競、誇耀、淫詞、妄語、戲笑都要遠離,這些事物唯有叫人敗壞。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人學習是為了豐富完善自身的人格,落實到一言一行中而不逾越事理。今人的學習僅僅是為了賣弄學問,於自身的人格修養毫不相干,反而令人生厭。

為學過程中千萬不要退卻,總要好學不輟,仰慕聖賢的人格和智慧,細心考究他們為人的結局,開闢出的人生境界,和留給後世的遺產。日積月累,生命的善果就會漸漸成熟,不至於華而不實,所學僅止於口談而無實質了。

三、論靜心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失去的東西,其實從來未曾真正地屬於你,也不必惋惜。

能夠說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夠搶走的愛人,便不算愛人。分手後不可以做朋友,因為彼此傷害過,不可以做敵人,因為彼此深愛過,所以我們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別為不值得的人掉眼淚,別為不值得的事費心思,人生苦短,一天都不能浪費在不快樂的事情上,人,總要寒心一次,寒心過後,願你學會為自己而活。

給自己一些時間,原諒做過很多傻事的自己,接受自己,愛自己,過去的都會過去,該來的都在路上,揮別錯的才能和對的相逢。

生活一定會給你機會,這個機會叫明天。不管現實有多麼慘不忍睹,都要固執的相信,這只是黎明前暫時的黑暗而已。這個世界上,總有美好的情感與夢想,值得我們追隨。

人活著,走自己想走的路。沒理由,不去闖。時間,抓起了就是黃金,虛度了就是流水;理想,努力了才叫夢想,放棄了那只是妄想。努力,雖然未必會收穫,但放棄,就一定一無所獲。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愛所有人,信任少數人,不負任何人。

心靜了,才能聽見自己的心聲,心清了,才能照見萬物的本性。人生的腳步常常走得太匆忙,所以我們要學會,停下來笑看風雲,坐下來靜賞花開,沉下來平靜如海,定下來靜觀自在。

一切美好從心靜開始。

靜心的方式一般分為動態靜心和靜態靜心兩大類。

動態靜心,如通過舞蹈、跳動、叫喊等較強度活動的方式來釋放心裡受壓制的情緒,這過程主要是讓身體從緊張、疲憊的環境中體驗靜心的愉悅,可幫助並引導練習釋放壓力和理解靜心。

靜態靜心,如選擇一個舒適的姿勢坐下來,閉上眼睛,然後你慢慢的把手臂舉起,在移動手臂的同時感受這個動作,手臂舉到一定的高度,在空中停頓一下,然後再慢慢的放下,感受這個動作,感受這個移動,動作一定要慢。這樣就可以達到內心的安靜。如果經常實踐,內心的安靜會越來越顯著,內心常常處於輕鬆與自在。

讓心靜下來的5種方法:

1.意識到焦慮的根源

這個步驟大部分人都跳過了。為什麼?因為好像我們已經知道的答案,你也許認為自己知道是什麼讓你焦慮。

但是有時,伴隨焦慮的特定情況,生理特徵和情感因素並不是你所想的那麼明朗。所以,可以嘗試著記一記“焦慮”日記,無論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你什麼時候感到焦慮?焦慮時的生理特徵有些什麼?

有時,僅僅是這個步驟就足以幫助人們處理他們的焦慮。就像我一直堅持說:意識到焦慮是改變的第一步!特別是在習慣養成的這個領域。

2.專注於呼吸

大腦和身體是相互反饋的。例如:自信的站著讓人們感覺更自信。人的大腦不僅影響身體,身體也會影響大腦。

對於焦慮來說也是一樣的:有意識地控制你的呼吸會給大腦傳遞資訊。

當你感到焦慮的時候(通常都伴隨著淺而快的呼吸),試著將它改變為放鬆的呼吸,更慢更深的呼吸。你可以在吸入和撥出時慢慢的數數,嘗試將你的手放到你的肚子上,感受氣流進入,撥出。

另外,採取任意使身體感到放鬆的姿勢。這通常就像放鬆肌肉,採取一個開放的姿勢一樣(開啟雙臂,微笑)。

3.冷靜的思維暗示

要說“冷靜的思維”非常容易,但是當壓力情景來臨,心跳加速的時候誰又能夠真正做到冷靜思考呢?

關鍵是,要提前準備好冷靜的思維暗示。可以是一句簡單的暗示“冷靜下來!”,但是這些必須是對你最有效果的。要努力找到什麼形式的詞語或者想法最適合你。

4.抽身去開始活動

如果說更多的活動是解除焦慮的關鍵好像有些奇怪,因為我們傾向於覺得焦慮的解決辦法是放鬆,做更少的事情。

但是,當大腦沒有被事情佔滿的時候,它空蕩蕩的部分常常走向了焦慮,但當我們做我們喜歡的事情時,我們感覺會更好。即使只是一些簡單或容易使人疲勞的事情,比如說整理辦公桌、整理家務,都比坐著擔心要好。

感到焦慮的的時候,你會不想去參與讓你分心的活動。但參與活動恰恰是解除焦慮的關鍵,所以你現在應該明白問題的關隘了。

其中一個解決辦法是提前寫好一個令你開心的活動列表,當你焦慮時,你可以馬上抽身去做一些佔據你思維的事情。

試著把一些你喜歡做,並且容易開始的事情寫到你的清單裡面。例如:“發明一個時光機”可能太過難了一點,但是“去壓馬路”就是可以實現的。

5.睡眠技巧

通常,當人們焦慮的時候他們的睡眠也會出現問題。有時當你感到焦慮的時候,沒有什麼比躺在一片漆黑的環境裡,感覺自己的注意力被焦慮一點點佔據更糟糕了。

然後,因為缺少睡眠導致人們焦慮睡眠,從而惡性迴圈地導致更加糟糕的睡眠。

跳出這個迴圈是很困難的,但是對於鍛鍊“健康的睡眠”會有一定的幫助。這個是關於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讓我們勇敢面對焦慮吧,在你開啟電視看新聞之前,世界上確實有太多的事情讓我們煩躁。這意味著,當大腦有一點空閒的時候,它似乎常常用焦慮來填滿。

當你想要解決問題的時候,焦慮是有用的。但當焦慮僅僅讓我們不開心或者打擾了我們的正常生活的時候,它就不那麼有用了。

四、論養性

1.人之三性

性分成三個層面:“天性”、“稟性”、“習性”。

天性——從中醫陰陽的角度來講,是純陽無陰是至善的。

稟性——正好相反,是純陰無陽是惡而不善的。

天性是純陽像太陽一樣,稟性是純陰像烏雲一樣。人的這個身體也是要靠天性的Sunny照射,才能夠承載我們這個正常的生命。如果受到稟性烏雲的遮蓋,天性的Sunny無法照身體,就像大地得不到Sunny,萬物就無法生長。心身得不到Sunny的照耀,很多疾病就會來了。

內經裡面有很多講陽氣的時候,講到了它對生命是這樣的重要。陽氣如果沒有了正常的住所,人就會折壽而不彰。這就說明了生命對於陽氣的依賴。那這個陽氣的根本從哪裡來呢?實際上是從本俱的天性中來的。

按照佛經裡面講的它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你修它它也不會多,不修它它也不會少。就是說,在這個層面沒有可操作性。那麼,可操作的就是〔稟性〕和〔習性〕了。

〔稟性〕是障礙天性的主因。因為稟性障礙以後,天性的Sunny就無法滋養照射我們的心身。很多學中醫的人以為所謂的陽氣是腎氣呀、或是心的動力呀,其實根本的原因是在天性那裡。

稟性它要表現,它實際上就是一種不良的情緒。就是怒,恨,怨,惱,煩。怒就傷肝,恨就傷心,怨就傷脾胃,惱就傷肺,煩就傷腎。

2.悟性者為高人

左宗棠很喜歡下圍棋,而且,還是個中高,其屬僚皆非其對手。

有一次,左宗棠微服出巡,看見有一茅舍,橫樑上掛著匾額“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不服,入內與茅舍主人連弈三盤。

主人三盤皆輸,左宗棠笑道:“你可以將此匾額卸下了!”

隨後,左宗棠自信滿滿,興高采烈的走了。

過沒多久,左宗棠班師回朝,又路過此處,左宗棠又好奇地找到這間茅舍,赫然仍見「天下第一棋手」之匾額仍未拆下,左宗棠又入內,與主人再下了三盤。

這次,左宗棠三盤皆輸。

左宗棠大感訝異,問茅舍主人何故?

主人答:“上回,您有任務在身,要率兵打仗,我不能挫您的銳氣,現今,您已得勝歸來,我當然全力以赴,當仁不讓啦!”

世間真正的高手是:能勝,而不一定要勝,有謙讓別人的胸襟;能贏,而不一定要贏,有善解人意的意願。

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聰明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聰明;聰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則勇於捨得;真正的耳聰是能聽到心聲,真正的目明是能透視心靈。

看到,不等於看見;看見,不等於看清;看清,不等於看懂;看懂,不等於看透;看透,不等於看開。

常常聽人說:"沒文化真可怕!"。可"文化"到底是什麼呢?是學歷?是經歷?是閱歷?

答案:都不是。

文化可以用四句話表達: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3.竭盡人性,以人為本

竭盡,用盡的意思,很好理解。但關於人性,就需要多花些功夫談清楚。

人的生命由三種元素構成——身、心、性。身為物根,心為命根,性為德根。天賦人的性,地賦人的命,父母生的身。

性、心、身三界是有機聯結的統一體,人非三界不能生。執行起來,彼此依存,相互制約,不能分割。不過在運用時,有主次輕重之分。三界中,性的分量最重,“天地有壞。我性無壞。”

用孔子的話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是「性」,形而下是「身」,介乎它們之間的就是「心」。我們除了關注「身」和「心」,更應該關注的是「性」。

王陽明先生認為,孟子談性善論,是直接從源頭上談,要求人在源頭上用功,使性明淨清澈;荀子主張性惡,是從流弊上來談,僅在末流上用功救正,如此就耗費精力了。

所謂性相近,習相遠。人的原始天性是相似的,能盡知自己的本性,就能盡知他人的本性。我的人性中有仁愛、良知,你的人性中也有仁愛、良知。

《中庸》有云: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這段話是說,只有天下至誠懇切的人,才能充分發揮他天賦的本性,能充分發揮他自己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

竭盡人性,就是說要將人的純真本性充分開發出來, 只有人性的發揮達到極致,才能將物性發揮到極致。

五、修身、靜心、養性方略

1.欲修身,先養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浮世之中,總有許多人為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和顯赫名聲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

2.少吹牛皮,多做實事

古今中外,人類心理都是一樣的,多半愛吹牛,很少見諸於事實;理想非常高,要在行動上做出來就很難。所以,孔子說,真正的君子,要少說空話,多做實在的事情。

3.不動心,不煩惱

心之本體,原自不動。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動,理元不動。集義是復其心之本體。

世間的事,紛至沓來,只有做到不動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灑脫。

生活中,同樣多的事情,有人焦頭爛額,有人卻泰然處之,就是因為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顆閒靜淡泊的心,寄寓靈魂,即使因忙碌而身體勞累,仍然能夠灑脫自在。

4.不忙不亂,不焦不躁

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忙碌是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一種生活狀態。不幸的是,與身體的操勞相伴隨而來的,還有內心的忙亂急躁、焦慮不堪。

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內心留一份悠閒,而使其深受煩惱與擔憂所累,便更難在為人處世之時做到遊刃有餘、瀟灑自在。

5.固執己見,做不了大事

我們研究歷史上一些成功和失敗人物的性格,會發現很有趣的對比。有些人的性格,喜歡接受別人更好的意見。不過,能立刻改變,馬上收回自己的意見,改用別人更好意見的人太少,劉邦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而項羽對於自己的主意,就絕對不會改變,絕對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6.持神敬肅

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事時專一不雜。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衣冠外貌保持整齊,心思神情端正嚴肅,時時刻刻都要警惕、檢查自己是否出現了閒雜或不良的念頭。平日閒居無事時,要寧靜安泰,不要想身體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須做到專心致志,不存雜念。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狀態,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機,就像早晨的太陽一樣。

7.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現在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

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侷限在狹小的空間裡,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

8.好情緒就是最好的養生

養生學理論認為,“憤怒傷肝,恐懼傷腎,好樂傷心,憂患傷肺。”即,容易發怒、容易發脾氣或脾氣不好的人,便是肝氣不平和的現象。容易害怕,膽小怕事,便是腎氣不平和。嗜好過分,特別如飲食、男女方面過分,可使心臟有問題。多愁善感,或遇家庭問題,其他等等事故,心多憂患,便由肺氣不平和開始,影響內臟健康。

9.靜坐養性

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體念來複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每天不限任何時間,必須靜坐一小時以上,體驗聖人所教誨的仁心,使思慮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結,就像寶鼎一樣鎮定而不可動搖。

10.無私心就是道

心即理也。無私心即是當理,未當理便是私心。

心的本體就是最本真,不矯揉造作,不過分修飾,不畫地為牢,不損人利己。人應永遠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光明磊落,坦誠純粹,永遠長新。什麼是初心?不自私,存大愛。

11.黎明即起,醒後勿粘戀

起床要早。天色剛亮就趕緊起身,醒了以後一定不要有留戀安逸甚至淫邪的念頭。

12.做好自己就夠了

終身逌然,不知榮辱之在彼也,在我也。這就是人生哲學。人為什麼要外面人講你好,你才覺得自己好呢?外面跟我毫不相干,在我自己,我認為好就好,愛笑就笑,愛哭就哭,跟別人毫不相干。

13.養一身浩然正氣

須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義所生者」,勝得容易,便是大賢。

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這樣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氣壯大起來,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為指導,從而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

要養浩然之氣,就要做正直之人,誠實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積月累,不斷壯大。浩然正氣,是人的精神脊樑,抵禦歪風邪氣的屏障。

14.讀書不二

一書未點完,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務外為人,每日以十頁為率。

一本書還沒有讀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書籍。東翻西閱地隨意讀書,對自己的道德學問沒有一點益處,不過就是一個只求知識而沒有道德的人。每天必須圈點十頁。

15.心至誠才能行至孝

此心若無人慾,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然要求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

孝是發自內心的情感表達,沒有表裡如一的孝就沒有真心實意的愛。在孝敬父母時,我們要發自內心,真心地為父母做事,用一顆真正的孝心讓父母開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盡到孝道了。

16.攻讀史書

大人曰:“爾借錢買書,吾不憚極力為爾彌縫,爾能圈點一遍,則不負我矣。”嗣後每日圈點十頁,間斷不孝。

父親說:“你為了買書而向別人借錢,我不惜一切地替你賠補還賬,你若是能夠仔仔細細地圈點閱讀一遍,才算不辜負我的一番苦心啊。”從此以後,我每天都仔細讀上十頁,如果稍有間斷,就是對父母不孝。

17.出身不重要,器度才重要

在艱苦中成長成功之人,往往由於心理的陰影,會導致變態的偏差。這種偏差,便是對社會對人們始終有一種仇視的敵意,不相信任何一個人,更不同情任何一個人。愛錢如命的慳吝,還是心理變態上的次要現象。

相反的,有器度有見識的人,他雖然從艱苦困難中成長,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義的胸襟懷抱。因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18.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活在世上,做什麼不需要克己呢?為人處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礎,能夠做到克己才能實現。

克己不是壓抑自己,因為克己的實質,不是源於外在的壓迫,而是源自內心的不平。

人心若平,世間便無不平之事。

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煉自己的心,修養自己的境界。

克己,如同道家的戒律,只要觀念上不要跑偏成壓抑慾望,而是明白這是為了修煉散亂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質,便正是心靈脩養的功夫。

19.說話謹慎

對此要時時刻刻細心留意,這是為人處世的第一等功夫。

20.人有三個基本的錯誤不能犯

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21.少一些機心,少一些痛苦

汝若於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都消滅了,光光只之本體,看有甚閒思慮?

每個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一個人心中充滿機心,就會因機心而衍生出困難、恐懼、懷疑、絕望、憂慮等情緒。

如果一個人心中充滿了這些,境地怎會不悲愁、痛苦?

人生如白駒過隙,生命在擁有和失去之間很快就流逝了。

心靈空間需要自己去經營,機心太多、太重,心靈哪還有空間去承載別的呢?

22.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培養自己的真氣。能夠做到內外統一、光明正大之行,沒有奸詐計謀、行險僥倖之念,任何所作所想都能夠說得出口,只有這樣,才能將真氣存蓄于丹田之中。

23.做什麼都有境界

一個人修道,或者讀書,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個學藝術的人,今天有了一個新的靈感,或者畫一張畫,特別有一種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個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磚頭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別平,心裡頭很舒服,原來這樣砌才好,這是他做水泥工時侯的境界。

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兩分的成就,就有兩分的不同。換句話說,人修到了某一種境界,人生的境界就開朗到某一種程度。

24.心是快樂的根

常快活便是功夫。

保持一顆快樂的心很難,人總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生病了、降職了、失戀了、失業了等等,這些讓人很難快活起來。

快樂只在一心,要從一心著手去做功夫。

一切還要落回到自心修養上去,這便是良知功夫的內涵。

心的修養越深,受外境影響的程度就越小,這是一定的。

25.節勞,節慾,節飲食。時時當作養病

節制操勞,節制慾望,節制飲食。時時刻刻都像養病時一樣地保養自己的身體。

26.君子不怨天尤人

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麼我站不起來?為什麼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心裡並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拿現在的觀念說,這種心理是絕對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是君子。

27.天理即是仁心

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若是那一團血肉,現在已死的人,那一團血肉還在,緣何不能視、聽、言、動?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有這個性,才能生這性之生理,便謂之仁。

人之為人,須有情、動情、重情。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是什麼樣的人,便能感應到什麼樣的人,乃至什麼樣的處境和人生。比如交朋友,你是有情人,才可能交到真情義的朋友。譬如男女之愛,須是你有情,人家才可能對你有情。推而廣之,萬事莫不如此。莫作無情人,天佑有情人。做有情人,才能得有情人生。

28.日知所亡

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有求深意是徇人。

每天都能知道所未知的。每天讀書,都要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不要刻意地從書中謀求深意,否則,就是曲從於他人。

29.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作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30.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驕傲自滿。心中若裝滿了驕傲,便很難聽取忠告,吸取經驗教訓,長此以往只會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飄飄然,擺不正位置、找不準人生支點,駕馭不好生命之舟。

怎樣自明?

就需要做好對自己的省察,吾日三省吾身。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麼愚蠢也會變成聰明,柔弱也會變成剛強。

人貴有自知之明。

31.月無亡所能

每月做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喪志。

每月都能有機會複習已經學過的知識和本領。每個月必須做詩歌或短文數首,用來檢驗所學理論是多還是少,所培養真氣是否充盛。不可以一味地懶惰遲延,這樣最容易使自己的遠大志向喪失殆盡。

32.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

實際上,好事跟痛苦是一體的兩面而已,一個是手背,一個是手心。假使說,好事他能夠真丟掉開的話,痛苦來一樣可以丟開,所以痛苦也是一個很好的測驗。如果一個人碰到煩惱、痛苦、逆境的時侯丟不開,說他碰到好事能丟得開,那是不可能的。

33.習練書法

早飯後做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待明日,愈積愈難清。

早飯後必須練習書法一小時。而且,所有文字方面的應酬,都可以作為練習書法的機會。凡是今天的事情,一定不許留待明天去做,事情越積越多,就會越難以清理。

34.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

佛學像百貨店,有錢有閒,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會需要它;道家像藥店,它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糧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將來怎麼辦,就要研究四書。

35.夜不出門

夜晚不出家門。出門應酬玩樂,會使人荒廢修養功夫,會使精氣耗損、神情疲憊。所以,這種不良習氣必須徹底戒除。

36.有寂寞才有境界

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

37.人生境界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38.知生滅便是覺悟

生命就是這樣,年年都有個春天,年年也有個冬天,這是生滅兩頭的現象;念頭、細胞乃至一切物質也是有生有滅,永遠都是這樣。

39.萬物有理,大道至簡

宇宙間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這樣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們的智慧不夠、經驗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經》的簡易也是最高的原則,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夠了,了解它以後,就變成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簡單。

丁俊貴

2019年11月29日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這7個養生誤區,越養越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