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為水谷之精華,出於中焦,調和五臟,灑陳六腑,灌輸百脈。治血之法眾多,孫一奎提出:“治血必調氣。”張景嶽指出治血證應注意有火、無火、氣虛、氣實四端。
血熱證常見的治療方法
(1)清熱涼血法:適用於邪熱侵入營血,而致心煩不寐或神昏,身熱,舌絳者,或熱迫血行而出血者。治療常選用甘寒、鹹寒的藥物為主,如犀角、玄蔘、生地、丹皮、紫草、金銀花之類,以清熱涼血。使用本法應注意涼血與救陰並重,使熱去而陰不傷。
(2)涼血止血法:適用於血熱妄行而以出血為主要表現者。熱入血分,不清熱而血不寧,不滋陰則火不息,不止血則血不安。本法清熱涼血,滋陰救液,涼血止血。治療當在清熱涼血的基礎上加入止血之品,方如犀角地黃湯。
血寒證常見的治療方法
(1)溫經活血法:適用於衝任虛寒,瘀血阻滯而月經不調,痛經,宮寒不孕等。治療一般用溫經散寒之吳茱萸、桂枝,補血調肝之當歸、芍藥,活血行血之川芎、莪術、茺蔚子、牛膝、月季花、紅花等,代表方如溫經湯。
(2)溫經通絡法:適用於經絡受寒,血脈不暢而四肢冷痛、肢端青紫者。治療用藥以溫經通絡為主,如川烏、草烏、桂枝、細辛、雞血藤、當歸等,方如當歸四逆湯、烏頭湯等。
出血證常見的治療方法
(1)涼血止血法:適用於心、肺、肝、胃等熱盛,熱迫血行而致吐血、衄血等,治宜清洩血分之熱,勿急止澀,常以生地、赤芍、丹皮等清熱涼血之藥為主,配合止血藥,方如犀角地黃湯。
(2)溫經止血法:適用於中焦虛寒之吐衄便血、崩漏下血等,治療以止血藥配伍伏龍肝、阿膠、艾葉、炮姜、附子、乾薑等溫性之品,方如甘草乾薑湯、黃土湯等。
(3)益氣止血法:又稱補氣攝血法,適用於脾氣虛弱,統攝無權,而致便血不止、崩中漏下,以及出血過多而有氣血雙脫之勢者。治療以補氣藥配伍養血止血藥,方如歸脾湯、當歸補血湯等,若氣血兩脫之急證,可用獨蔘湯。
(4)活血止血法:適於跌打損傷,內臟出血等,瘀血內停,或出血夾有瘀血塊者。治療當以活血止血,祛瘀的同時止血,重在活血祛瘀,方如血府逐瘀湯。
血虛證常見的治療方法
(1)補血養血法:適用於血虛證,以消瘦、眩暈、面色不華等為特徵,臨床用藥常選用當歸、白芍、阿膠、龍眼肉等,方如四物湯。
(2)益氣補血法:適用於氣血兩虛證,治療上重視補益脾胃中焦之氣,以滋生血之源,或在補血劑內加入益氣藥,即所謂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代表方如歸脾湯、當歸補血湯等。
(3)祛瘀生血法:《血證論》謂:“舊血不去,則新血斷然不生,瘀血之去,乃新血日生。”本法適用於血虛夾瘀者,治療常常選用丹蔘、赤芍、桃紅、紅花、川芎、雞血藤之屬,方如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等。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不可盲目試用,具體情況還需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