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炎在中醫屬“喉痺”範疇,是指以咽部紅腫疼痛,或乾燥、異物感,或咽癢不適,吞嚥不利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
“喉痺”一詞,最早見於《內經》。對於咽喉疾病的病機,中醫素有“口腔咽喉諸病皆為火”論,治療多以清熱利咽、化痰止咳為主,且歷代《本草》中具有“清利咽喉”功效的中藥大多為辛涼或寒涼之物。
那麼,清熱利咽、化痰止咳,解決不了的慢性咽炎怎麼辦?
先看看“喉痺”的中醫病機:《素問·陰陽別論》中:“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痺。”
有的人主張:從表裡絡屬看,一陽為少陽膽經及三焦經,一陰即為足厥陰肝及手厥陰心包經,因而喉痺中醫病機為厥陰風木(一陰)和少陽相火(一陽)相互搏結,導致咽喉閉塞不通而成。
有人則認為:足少陽膽經內蘊“相火”,一陰則應為內蘊“君火”之少陰腎經和心經。從經絡循行看:十二經脈均上循或通過其經別繫於咽喉。
總的來說,因於對“一陰一陽”的不同理解,歷代中醫醫家對“喉痺”的中醫病機,解釋紛然淆亂,莫衷一是。
其實,何謂“一陰”,何謂“一陽”,不需要過於糾結,該條文中心意義是說明“喉痺”是一種陰、陽邪氣搏結,導致咽喉閉塞不通,具有複雜病機的疾病。
咽喉為中醫學“七衝門”之“吸門(會厭)”部,位於“飛門、戶門”之後,“賁門、幽門”之前,亦位於人身半表半里之處。少陽手足兩經,絡屬膽與三焦。病入少陽,邪客表裡之間,以致肝膽氣鬱,並可影響三焦氣機,上焦不利,津液失於輸布則見“咽乾”,夾風邪內擾則見“咽癢”,痰氣交結則見“咽部異物感,咯痰不利”等。
清熱利咽、化痰止咳,解決不了的慢性咽炎,怎麼辦?基於上述病因病機的認識,多采用外散風寒、內清裡熱的“和解劑祖方”小柴胡東加減。
對於初感外邪,邪犯衛表,咽喉不利者,其中醫病機主要為“痰氣交阻”,治療當辛散表邪,以宣暢衛氣為主,應避免早用或過用寒涼,阻遏衛氣,致衛鬱更甚,痰凝不化,痰氣交阻,病情纏綿難愈。
對於外感後表證已罷,反覆“咽乾咽痛,咽癢則咳,乾咳少痰,咽部異物感”的患者,之所以反覆發作、遷延難愈,主要在於“痰氣交結,寒熱錯雜”之複雜病機。
寒性凝滯,其主收引,寒邪客於人身之肌表、血脈、臟腑,導致血脈、經絡拘攣,氣滯血少,故而疼痛發生。所以臨床上治療咽喉疼痛患者,在清熱利咽、化痰散結藥物中常加入辛溫散寒、疏透宣散、開鬱達邪、通竅止痛之藥物。
據其病機立“辛溫復辛涼”法,臨床上採用能外除表寒、內徹鬱熱的小柴胡湯,加用利咽化痰之射干、馬勃、牛蒡子、薄荷之屬,利咽喉,化痰濁,散結痺;同時依據《內經》“火鬱發之”之理,加入疏透宣散、開鬱達邪、通竅止痛之細辛、白芷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