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種情況?
◆ 早晨遛彎,走幾步就累,時常屁股疼或腿疼,但是歇一會兒就好了?
◆ 就算不是冬天,一隻腳也有些涼,有時還會發麻?
如果你出現過以上的情況,千萬不要簡單地以為是因為年齡大出現的普通腿疼,這很有可能是你的下肢動脈堵住了!
核桃之前科普的大部分是心臟、大腦這些人體主要器官的血管疾病。我們都知道,大腦的血管堵住了會發生腦梗;給心臟供血的冠狀動脈堵住了,則會發生心梗。
但是我們人體血管遍佈全身,其他部位的血管會不會堵呢?如果堵住會不會很嚴重?今天核桃就給大家介紹這個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的下肢動脈疾病!
詳細了解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外周動脈疾病:
下肢動脈疾病是外周動脈疾病的一種,外周動脈疾病指的是除心、腦血管以外的動脈疾病,包括頸動脈、四肢動脈、內臟動脈等因動脈粥樣硬化出現的狹窄和阻塞性病變。
但由於臨床上最常見的發病部位是在下肢,所以,外周動脈疾病也常常指由於下肢動脈硬化造成的下肢動脈內膜增厚、管腔狹窄及閉塞,使得下肢血流減少產生的肢體缺血癥狀。
年齡增加20歲,發病率高6倍下肢動脈疾病有幾個高發病率的特點,詳細了解可以提前預防。
高發年齡
下肢動脈疾病專盯老年人,多數在60歲後發病,且男性明顯多於女性。
下肢動脈疾病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在德國的一項研究中,45~49歲的男性患者中,下肢動脈血管疾病的患病率為3%,在70-75歲患者中則上升到18.2%。女性對應的患病率分別為2.7%和10.8%。這相當於年齡增長20歲,患病率足足長了6倍!
高發部位
下肢動脈疾病可發生於下肢的髂動脈、股動脈、膕動脈、脛動脈、腓動脈等,但以股動脈、膕動脈佔比最高,達80%~90%。
高發人群
除了年齡增加會導致發病,吸菸、糖尿病、血脂異常、高血壓和高半胱氨酸血癥等都可導致發病率增加。吸菸會使發病率增加2~5倍,糖尿病會使發病率增加2~4倍。
4大症狀要警惕有些患有下肢動脈疾病的人沒有症狀,出現症狀的患者會有以下幾個典型表現:
肢體麻木、疼痛: 跛行和靜息痛比較常見,跛行指因運動導致的下肢疼痛,休息時可以減輕。靜息痛即在非活動狀態下出現疼痛,多在病變進一步加重導致血管閉塞時出現。
疼痛的部位與病變的血管有關,常見的小腿疼痛常為股、膕動脈狹窄病變所致,腳踝、腳趾間歇性跛行多為脛、腓動脈病變。近心端動脈閉塞,會出現行走時整個臀部和下肢均有酸脹、乏力和疼痛感。
面板顏色改變: 患病一側的腳和腳趾在抬高時蒼白,下垂時潮紅、發紫。
皮溫下降: 兩側肢體面板的溫度不同,患側腳變涼,若股動脈、膕動脈硬化病變時,會出現“充血膝徵”,即患側膝蓋比健側膝蓋溫暖。
壞疽和潰瘍: 病情發展導致缺血程度加重時,患肢面板、肌肉可能出現營養障礙,表現為腳趾甲增厚且生長緩慢、面板薄、亮,毛髮稀疏,傷口不愛癒合,嚴重時有水腫、壞疽和潰瘍(較少見)。
掌握自檢方法,早分辨早治療下肢動脈疾病患病後因肢體疼痛等會一定程度影響日常活動,嚴重時會出現壞疽和潰瘍,可能導致截肢而致殘。一旦發生外周動脈疾病預示著身體其他動脈也可能出現粥樣硬化,若病變血管是心腦血管,則非常容易出現心梗、中風等高危事件。
因此,日常生活中若走路時出現間歇性下肢疼痛,懷疑是下肢動脈疾病時可以自行檢測,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1、摸脈搏
下肢動脈疾病會引起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可以通過觸控大腿根部和足背的動脈,如果能感覺到兩側搏動的力度、頻率不一致,則考慮下肢動脈疾病。
2、肢抬高
把肢體抬高1~2分鐘,若肢體從高處下垂到膚色變紅時間>10秒,提示動脈供血不足。
3、摸皮溫
兩隻腳面板溫度不一致,一邊涼一邊熱,涼的那邊很可能有問題。
4、壓趾尖
按壓腳趾甲或前半部分腳掌,如果顏色恢復時間>2秒應考慮為缺血。
抓住病因,提前預防前面我們提到過,造成下肢動脈疾病的原因是動脈硬化,除了年齡增長,吸菸、糖尿病、血脂異常、高血壓和高半胱氨酸血癥等都是可以引起外周動脈硬化的因素!
在高發年齡之前早早預防可以有效降低發病率:
1、戒菸;
2、糖尿病患者積極控制血糖;
3、堅持運動,每週4-5次,每次30~45分鐘,可根據自身情況增減;
4、控制血脂、血壓、和半胱氨酸;
5、均衡飲食,減少高脂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多吃蔬菜水果,粗細糧搭配飲食;
6、保持健康的體重和腰圍。
7、若出現跛行、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及時到醫院檢查。
下肢動脈疾病雖然會引起腿部疼痛,但常常因疼痛的嚴重程度不足以引起患者的重視,或者因為休息後就緩解而耽誤病情,核桃在此提醒大家,一旦發現下肢有任何不適,最好到專業的醫院檢查,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