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典型病例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泌尿科董培教授團隊提供
病史簡介:
基本資訊:
一般資料:患者男性,57歲
主訴:2012年左腎癌根治術後,2018-9左髂部疼痛不適,無法行走
現病史:2012年行左腎癌根治術(腫瘤最大徑7釐米),2018-9左髂部疼痛不適,考慮轉移瘤,行索坦治療。2019-06發現左脛骨腫塊。2019-7-18 CT示腫瘤較前進展(107*84mm)。
既往史:否認慢性病史
個人史及家族史:否認特殊個人史及家族史
病理診斷:2012年(左腎)腎細胞癌,透明細胞性,
CT:
2012年4月左腎癌根治術
2018.9左髂骨疼痛,穿刺確診左髂骨轉移
2019.6 腫瘤進展,骨痛加劇
2019.6 腫瘤進展,骨痛加劇
診斷:
1.(左腎)腎細胞癌,透明細胞性
2. 左髂骨轉移
3. 肝臟轉移
診療經過:
1、2019-7-22泌尿腫瘤多學科會診,考慮腫物過於巨大,區域性聯合治療,更換藥物給予二線靶向聯合免疫,腫物縮小後再聯合區域性放療。
2、2019-8-9患者對藥物耐受性不佳,疼痛較前加重,蛋白尿增加至3+,血RBC:2.56×10E12/L,Hb:80g/L,予以對症處理。2019-8-23:血RBC:3.09×10E19/L,Hb:87g/L,區域性消融治療。
3、2019-10-21:10-8複查MRI:左側髂骨、坐骨、恥骨骨質破壞,並軟組織腫物行程,考慮轉移瘤,較前縮小。肝S6/7小片狀異常訊號影,較前相仿。10-30,施行肝腫物的栓塞消融聯合肝動脈注射PD1。治療兩次後複查,肝腫物得到了有效控制,腫物沒有繼續增大,原來的病灶也出現了液化壞死。
2019-10-8複查:腫物較前縮小
診療經過:
4、2020-1複查:左髂骨病灶出現了輕度增大,患者的左下肢疼痛症狀再現,採用左髂骨的SBRT放療,同時改全身藥物治療為二線靶向藥物聯合靜脈PD1注射治療。放療後3月複查,腫物已經顯著縮小,放療後半年複查全身PET/CT,左側髂骨腫物,肝腫物已經沒有代謝活性,達到了臨床區域性完全緩解(CR)2020-1-8 較11-22腫物較前增大
病例總結:
本例患者初診時診斷為:(左腎)腎細胞癌,透明細胞性 & 左髂骨轉移& 肝臟轉移。
患者12年行左腎癌根治術(腫瘤最大徑7釐米),2018-9左髂部疼痛不適,考慮轉移瘤藥物治療,給予二線靶向聯合免疫,腫物縮小後再聯合區域性放療。左髂骨疼痛加重,進行了2次髂骨腫物的動脈栓塞聯合動脈PD1注射。腫物已經較前縮小,但患者肝臟有新發轉移,後施行肝腫物的栓塞消融聯合肝動脈注射PD1。左髂骨病灶出現了輕度增大,後採用左髂骨的SBRT放療,同時改全身藥物治療為二線靶向藥物聯合靜脈PD1注射治療,放療後半年複查全身PET/CT,左側髂骨腫物,肝腫物已經沒有代謝活性,達到了臨床區域性完全緩解(CR)。病例思考
腎癌骨轉移是第二常見的轉移部位,35%~40%的轉移性腎癌合併骨轉移。常見轉移部位有脊椎、骨盆和股骨近端,可致疼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壓迫和高鈣血癥等骨相關事件。腎癌出現骨轉移後預後不良,平均生存時間僅為12~28個月,發生骨相關事件後預期生存時間約為10個月左右,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和時間。由中腫腎癌MDT團隊主導編寫的《腎癌骨轉移專家共識(2020版)》指出腎癌骨轉移單純藥物治療療效有限,預後不佳,需採用多學科綜合治療模式,制定個體化的綜合治療方案,以減少或延緩SRE上午發生,維持患者較好的生存質量,延長疾病控制和時間。共識中明確指出腎癌骨轉移診療流程(圖一)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腎癌MDT團隊,在中華泌尿外科雜誌2020年6月第41卷第6期發表的《靶向藥物聯合立體定向放療治療腎癌骨轉移的臨床療效分析》中證實:腎癌骨轉移瘤SBRT滿意止痛率達85.2%,且78.6% 腫瘤出現顯著退縮;2年局控率達到了98%,因此,在靶向藥物有效控制的基礎上,對骨轉移病灶施行SBRT可以緩解疼痛、解除腎癌 轉移導致的脊髓壓迫、防止截癱等高風險 SRE,對於持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董培教授團隊介紹
董培教授所在的泌尿系腫瘤腎癌團隊在周芳堅教授指導下多年來致力於採用個體化多學科全程管理模式治療高危及轉移性腎癌。團隊成員包括放療科、介入科、腫瘤內科、生物治療科、影像科、病理科、核醫學科等專業的專家,採用系統藥物聯合轉移瘤區域性治療(手術、SBRT放療、消融治療),將晚期轉移性腎癌的五年生存率從10%提升到58%,目前該團隊正在開展一系列前瞻性臨床研究,期望能進一步提升中國轉移性腎癌人群整體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