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指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從臨床體會,“溫藥和之”實為痰飲病的治本之法。因飲為陰邪,得陽則化。溫陽以助陽,陽氣旺盛,就能蒸騰水飲,使水飲不停於體內,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痰飲病源於三焦氣化失常,肺居上焦,主通調水道,脾主中焦,運化水谷,腎處下焦,有氣化水液、分清化濁的職能,在正常情況下,人體水液的吸收、執行、排洩是通過肺的通調、脾的轉輸和腎的氣化來完成的。

如三焦功能失調,即可導致水液停積為飲。然三焦之中,脾運失司首當其要。故痰飲一證,總屬陽衰陰盛,本虛標實,水液停積所致。在治療上,當以溫藥和之。

溫藥和之的方劑很多,通過較常用的幾個方劑,就可以了解治痰飲當以溫藥和之的意義。

(1)治痰飲停肺的小青龍湯

痰飲為患,以病位在肺尤為多見。飲多屬寒,症見咳逆倚息不得臥,痰多而稀,或面浮,經年不愈,遇寒即發,發則寒熱喘滿,脈弦緊,苔白膩等。內有寒飲停肺,外有風寒束表。

治療上,單解表則水飲不化,單化飲則外邪不解,唯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並用,才能使外邪得以宣解,停飲得以蠲化。

小青龍湯方出自《傷寒論》。方藥:麻黃、桂枝、半夏、乾薑、細辛、五味子、白芍、甘草。方中麻黃、桂枝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乾薑、細辛內以溫肺化飲,外可辛散風寒;五味子之酸,溫飲肺氣以止咳,並防肺氣之耗散;半夏辛溫燥溼,化痰、蠲飲;甘草調和諸藥,配芍藥酸甘化陰,緩和麻、桂辛散太過。

(2)治脾虛水停的苓桂術甘湯

脾主運,喜燥惡溼。如脾虛不能運化水溼,水停心下,出現胸脅支滿,目眩,心悸氣短,吐痰清稀,大便溏,脈弦滑等症。

在治療上,非溫藥不能補脾以振奮中陽,非和藥不能利溼。

苓桂術甘湯方出自《傷寒論》。方藥: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本方為溫脾祛溼之劑,有鼓舞脾陽、逐飲利水的作用。方中茯苓淡滲,導水下行;桂枝辛溫通陽,化氣降逆;白朮甘溫,健脾利溼,得桂枝則溫運之力更巨集;甘草和中,補益脾胃。

四藥相互合用,使陽氣復則氣化行,脾運健則飲邪去而諸症解,正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精神。

(3)治腎陽不足,下焦停水的真武湯

腎主水,如腎陽不足,不能化氣行水,水氣內停,出現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惡寒下利,肢體浮腫,或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頭眩,苔白,脈沉。

治以溫陽,化氣利水。方用真武湯。

方中用附子大辛大熱,歸經入腎,溫壯腎陽,化氣行水;生薑辛溫宣散,配白朮、茯苓健脾滲溼利水,通調水道,使水從小便而去;至於用白芍的目的有二:其一,芍藥《本經》早有“利小便”的記載,配入本方可增強茯苓利水之功,且又能緩和附子之辛燥;其二,芍藥有“通順血脈”,解痙緩急作用。五藥合用,共奏溫陽利水之效。

此亦符合“溫藥和之”的治療原則。

《金匱要略》曰:“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主要為脾陽虛衰而設。但根據臨床所見,痰飲的形成也不完全屬於脾虛中陽不振,而是表現出寒熱虛實的不同症狀。所以“溫藥和之”雖是治本之法,但在臨床上還應結合標本緩急,根據不同的病理變化,靈活運用,才能對痰飲病做出較為恰當的治療。

例:

張某,男,有慢性支氣管炎病史,近因天冷又發,咳而短氣,胸悶心跳,動則氣喘,不能平臥,入夜更甚,清晨稍安,下肢水腫,小便不利,苔白,脈沉細。胸片示: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此乃脾腎陽虛,不能消化水谷,以致水飲內停,上凌心肺,心陽不振。

治以健脾滲溼,溫化痰飲,通陽利水。用苓桂術甘東加味。服藥10劑,小便多而通暢,心悸短氣減輕,後用炙甘草東加減以善其後。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女性得哪些症狀,能體現出是腎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