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導 讀 :
辟穀的好處,可以說跟吃飯一樣多,但要怎麼操作?有沒有竅門?有成功案例嗎?來看看大家關心的辟穀問題。
「辟穀」,又稱卻谷、去谷、絕谷、絕粒、休糧等,源自道家養生中的「不食五穀」,是古人配合服氣與藥餌的一種養生方式。
它源於先秦,最早的記載在《莊子·逍遙遊》裡:「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作為一種以延年益壽為目標的養生方法,辟穀在很多古書典籍裡有記載。
集秦漢前禮儀的論著《大戴禮記》說:「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可以看作辟穀術最早的理論闡發。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了兩件古代修煉的文物:一是導引圖,是繪有各種導引姿勢的彩色帛畫;二就是《卻穀食氣篇》,記載了辟穀食氣的具體方法,可以說是中國第一部辟穀養生法專著。
吃飯天經地義,為什麼還要辟穀?可能不少人會有疑問,人是吃五穀長大,為什麼要辟穀?
道家認為,正因為人食五穀雜糧,消化後的食物殘渣就會在腸中積結成糞,產生穢氣,阻礙成仙的道路。
因為道家要成仙的整個思路,就是化人體的陰濁為陽清。也就是說,體內的氣越清新越好,清氣的比重越多越好,這樣,一些道士就模仿《莊子·逍遙遊》所描寫的「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的仙人行徑,企求達到不死的目的。
道教創立後,承襲這種方式,修習辟穀的人不算小眾。
《漢武帝外傳》《後漢書·方術傳》《雲笈七籤》《南史·隱逸傳》等不少史書或著述,都記載著時間或長或短的辟穀的成功例項。
有的事例甚至是有他人觀察的,比如曹操的兒子曹植的《辯道論》就記載了郗(xī,姓)儉善於辟穀的事,說曾「躬與之寢處」以試之。也就是說,是自己與他日夕相處的觀察,結果是:「絕谷百日,行步起居自若也。」
曹操用人,也招來過不少方士,其中的左慈、甘始、封君達等就是行辟穀術的人。
東晉的葛洪雖然不認為辟穀可以成仙,但並不懷疑辟穀術有一定的健身、延年效果。他在《抱朴子·內篇》中說:「餘數見斷穀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輕色好。」並舉出有監控的具體例子以證明。
但是,辟穀真的人人都可練?或者人人都適合嗎?
還應該注意到,在古代,它主要流行在道家,而道家的人,即便辟谷,多半也是有配合其他修煉法的。
配合什麼呢?
傳統的辟穀,分為服氣辟穀和服藥餌辟穀兩種主要型別。
辟穀之前,先要服氣第一種,是服氣辟穀。
這主要是通過減少飲食,甚至一定時間內停止飲食,同時配合吐納,吸清呼濁,吸收天地精氣。
《洗髓經》有「食少而服氣,乃得享天年」的說法。《史記·留侯傳》說:「張良性多疾,即導引不食谷。」說的是以導引辟穀作為治療疾病的方法。
這類修煉有兩個要求:
首先是要堅持食氣,也就是要呼吸精氣。
《卻穀食氣篇》說:「卻谷者食石韋。首重、足輕、體軫(zhěn),則昫(呴,xù,意為慢慢呼氣)炊(吹)之,視利止。」意思就是,初行辟穀時往往產生頭重腳輕、四肢乏力的飢餓現象,必須用「吹呴」食氣法加以克服。
但這呼吸精氣是要有具體方法的,不是說我只練個深呼吸就可以了。
實踐者主要是採用綿長、柔細的呼吸方法,而這一方法的思路或許是來源於龜息。道家認為,烏龜基本不吃東西又長壽,是因為它「食氣」。
而具體的食氣方法也有很多種,比如尹真人服元氣法,太無先生服氣法、太清王老口傳服氣法、幻真先生服內元氣法等。方法雖然有異,但要義仍是柔緩、細長的呼吸吐納。
其次,是不是配合了呼吸吐納,就可以辟穀了呢?這裡還有一個食氣的水平問題。
古代養生家有這麼一說:「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所以,在辟穀之前首先練習「服氣」,而且服氣要服到氣滿。
所謂「氣滿」,就是自己通過「服氣」自然而然去到不想吃的程度,在這個前提下辟穀。
由於體內的氣是充滿的,人不因為辟穀而虛損;又因為不進食五穀了,所以他體內的氣是清新的。氣的質地好了,能使人精力旺盛、益壽延年。這就是食氣辟穀的邏輯鏈。
但我們現在所見的各種辟穀方法,有沒有配合呼吸精氣呢?如果有,有沒有達到道家相應的那個要求呢?
道家講究的所有東西都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達到那個水準,就自然不吃了。
如果達到了道家所說的「氣滿不思食」,這種狀態下的辟穀,對人體有沒有好處?有多大的好處?它的內在代謝是怎麼樣的?足以支援健康人體所需嗎?除了身體自我感覺之外,如果能做些更嚴謹的證實,應該會更有說服力。
配合特定的藥食來辟穀第二種方式,是藥餌辟穀。
這種方式是在不吃五穀主食的同時,通過攝入其他輔食,對身體機能進行調節。
所服的藥物或輔食,各家各流派不盡相同,常用的雜食是紅棗、栗子、胡桃肉、芝麻、黑大豆、蜂蜜等。至於藥物就更多了,有黃精、枸杞子、地黃、天冬、麥冬、茯苓、白朮、杏仁、松子、柏子、苡仁、山藥、白芍、菖蒲、石韋等。
我們不難發現:這裡滋陰藥不少,滋陰藥除了有補陰補精的功效之外,其實是比較滋膩的。滋膩,糊住了胃口,也可以出現不太想吃東西的感覺。
《太平聖惠方》中有「神仙辟穀駐顏祕妙方」,由茯苓、栗子、芝麻、大棗組成,熬成膏服用,要求每日2次,每次50克。
《宋史·隱逸列傳》記載,陳摶曾隱居武當山,「服氣辟穀歷二十餘年,但日飲酒數杯。」陳摶已經是傳說中接近神仙的一類人物,但他的辟穀也不是完全斷食。
還有一些辟穀人士只是提倡少食,在辟穀過程中仍進少量主食,這與節食只是程度之差。
這類辟穀方式,其實質都是限制熱量攝入。希望通過修習中所服下的「藥物」,來作部分補充或替代,或者是影響體內的代謝,以求產生出新的代謝方式。
辟穀適合哪類人?辟穀對人體是否有好處呢?
對這個問題,很難用完全的肯定或否定方式一概而論。因為至少牽涉到「如何辟穀」「誰在辟穀」這些問題。
比如說,現在市面上流行的各種辟穀方法,時間上有長有短;有吃少量東西或有中藥配合的;又有不怎麼吃東西,但可以喝水或是規定飲料的;有的配合呼吸方式,有的沒有;有的有一定的醫學監控,有的完全沒有。
關鍵是,參加辟穀的人的體質與基礎病,也不一樣。
當然,我們經常會看見一些參加辟穀班的人在談心得體會,大多數都是談有所得,而很少有人會說有所失。
我們不一定要懷疑那些談有所得的人。但如果客觀地看,我們該關心的應該是得到好處的人的概率是多少,而不是個例。這個好處,既要有自身感受,最好也有一些人體的健康資料。
國人有個習慣,用了各種養生方法,只要得到好處,都會奔走相告,形成客觀上的廣告效應。而沒得到好處,或是產生副作用的人,一般是不會在公開場合說出來。
這是國人的人情世故。所以,我們得到的正反兩方的資訊其實是不均等的。
因此,對於辟穀這種方式,總的結論不太好下。還是之前的那句話,看具體方式,看人的體質與有什麼基礎病。
比如,對於血三脂過高、痛風、糖尿病、肥胖等,這類人如果沒有辟穀的禁忌症,那麼在有監控的情況下,做一些接近節食的輕辟穀,按道理是有些好處的。
什麼是輕辟穀?
就是應自己的體質與疾病,恰當地吃。比如,與現在相比,每餐減點量,或者嘗試某一天,減去一餐,或者是一週之內停食半天或一天,又或者一個月之內,有計劃地停那麼三兩天等。
但前提是沒有低血糖、消化性潰瘍這一類不能耐受飢餓的疾病,最好還是在一定的醫學監控下進行。
就算是糖尿病,一般來說,對於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比較好的方法就是節食。但並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適合用節食甚至辟穀療法的。某些糖尿病型別容易在飢餓的條件下誘發飢餓性酮症,甚至酮症酸中毒。
想嘗試辟穀,要注意哪些除了上面講的內容,如果選擇辟穀養生,還要注意什麼呢?
降低能量代謝。
1. 最好是在正確的指導下進行服氣、靜坐冥想配合,辟穀期間,降低能量代謝。
2. 應該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讓自己有個適應的過程。要根據不同人的實際情況制定辟穀養生方案,切不可一概而定。時間長短要量力、量身體感覺、量檢測指標而行,特殊情況下要隨機而變。
3. 能配合吃點水果、藥餌、飲料之類,安全感會高些
4. 辟穀養生期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這得有專業的人來指導、分析、判斷。
5. 辟穀者心情要保持樂觀、豁達,心平氣和,整個辟穀養生期間都要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
6. 恢復飲食後不要馬上進補,要有幾天的恢復期,然後才可正常飲食。辟穀養生期間不要做過於劇烈的運動。
至於有些人想延長辟穀時間,也得循序漸進,或者是配合服氣與藥餌的方式。同時,兼顧自身感受,最好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或者在正規的醫學監控下進行。因辟穀而把身體搞糟或者出事的例子,也不是沒有。
在現代大多數人吃得越來越多、飲食無節制的生活習慣下,辟穀養生該是有意義的養生方法之一。
它除了減少一定量的食物攝入,清除體內一些代謝物,淨化體內環境,其實也有在訓練營裡身心放鬆的效應在。心靈得到澄清,性情得以陶治和悅,按照道家的說法就是「濁氣去而清氣生」。
關鍵點是適應人群,以及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適量、合理地去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