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別名江米、元米、稻米,是禾本科植物糯稻的種仁。糯米性味甘溫,功能補中益氣,補肺氣,養胃津。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 及澱粉等多種營養成分。首先作為食物,是粘性小吃,如年糕、八寶粥、粽子及各式甜品的主要原料,同時也是釀造甜米酒的主要原料。而且因其具有獨特的性味,既可以治療疾病,又能夠養生保健,臨床常用來治療感冒、胃痛、帶狀皰疹、滑胎等病證。
那麼,糯米究竟有哪些臨床妙用呢?
首先,冬季常見風寒感冒,治療不及時易誘發咳嗽、喘促等重症,治療此種感冒最好的食療方法,即流傳民間多年的“神仙粥—糯米粥”。此粥療效顯著,流傳許久,有歌訣為證:“一把糯米煮成湯,七根蔥白七片姜;熬熟放入半杯醋,傷風感冒保安康。”風寒型感冒,表現為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疼,鼻塞、流清涕,打噴嚏,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常見於冬季以及夏季空調房間受涼等。如果是其他型別的感冒則不適宜此粥。
具體做法:將糯米50克淘洗乾淨,加適量水煮成稀粥,加入蔥白7根(拍破約30克),生薑切片7片(15克左右),煮5分鐘左右,再加入米醋(約50ml),煮沸,趁熱一次服用後,蓋好被子,使微微汗出。一般連服2~3日即可。
糯米姜烏雞,可治療虛寒性胃痛。患者以上腹痛為主症者, 應屬於中醫“胃痛”範疇,辨證證屬脾胃虛寒證。主要表現為胃部冷痛、綿綿不休、喜溫喜按、勞累或受涼後發作或加重。次要表現為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溫, 大便溏薄等。以胃痛得食則減,喜溫喜按為特點。《雷公炮製藥性解》雲:“烏骨毛雞,味甘性溫,入五臟諸經,主虛羸折傷癰疽,及心腹惡氣”;生薑辛而甘溫,益脾胃,散風寒,合而為溫運中焦,每日食之,對虛寒胃痛頗有良效。同時消化系統常見西醫診斷為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中醫辨證屬中焦虛寒者均可服之。
具體做法:烏骨雞去內臟洗淨後,腹腔內填入適量糯米和老生薑片30~60g,放鍋內蒸至熟透。分2~3天服用,每天2次。
哪些人不宜吃糯米?
由於糯米性粘滯,《本草綱目》記載:“糯米粘滯難化,小兒、病人最宜忌之”,故老人、久病體弱者宜慎用。消化門診常見胃石症患者中,老年胃石症患者常與進食糯米糕、柿子、山楂、湯圓等有關,考慮與老年人胃腸蠕動功能差和消化功能下降有關。
應注意以下兩點:①吃糯米類的食物前,可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和水果,促進胃腸蠕動。②每次進食適量,同時避免睡前食用,以免出現消化不良、腹脹、腹痛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