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直腸癌、直腸乙狀結腸連線處癌、乙狀結腸癌手術後會出現大便頻數(音shuo) 。西醫外科專家大多會告知病人忍耐一- 段時間,症狀會逐漸減輕,但現實是很多患者忍耐1年、2年、3年甚至更久,症狀不見實質性好轉。這一點不是我這裡要談的話題,我要說的是,對於這一類手術後原有每日大便次數較多的患者,大便性狀和/或頻次的突然改變不是好事,多半是很糟糕的情況- -作為患者,對這一點要保持足夠的警惕性。
舉例1:某患者,女,70歲,直腸癌術後3年餘,大便一直不好,每日十餘次,大便不稀,但單次量少。有一次服專家中藥7劑,大便成形,一日一次,患者極興奮,認為多時宿疾,一朝病癒,便住院欲求更進一步。我接收病人後,詳詢病史,心中頓覺沉重,然為照顧患者心情,不便直言,便先安排攝查腹平片。結果不出所料,結腸內多量積氣積便,腸梗阻之勢已成,吻合口復發十有八九。事已至此,不得不向患者本人和家屬說明現在病情,建議其轉外科處理,患者和家屬猶不之信,又持片到原手術醫院找手術醫生求證,後回該院外科再次手術,之後情況不詳。
舉例2:某患者,女,57歲,乙狀結腸癌術後近1年,自訴以前大便每日10餘次,至9月初突然出現排便不暢,腹部有憋脹感,大便每日僅2-3次,每次量均較少。自訴在外院攝片“有較多大便存留”,具體情況不詳。因來診時患者未攜帶前片,故再次攝腹平片,見全結腸內充滿大便,未見氣液平面,影像科也未報告腸梗阻。詳詢病史,病人手術前已知腫瘤與盆壁粘連,某大型醫院建議其先化療再手術,患者不願,另一專科醫院同意直接手術,遂行根治性切除術,但術後腫瘤標誌物未恢復正常水平,且術後進行性增高。以此推測,手術時存在殘留癌灶可能性極大,術後復發引起吻合口狹窄導致排便不暢,進而大便大量瀦留,雖然沒有達到醫學診斷腸梗阻的標準,但是就臨床事實而言,腸梗阻已無疑問。這個患者最終經過乙狀結腸鏡檢查確證存在“吻合口狹窄並潰瘍”,外科建議先查氣鋇灌腸造影明確區域性情況,但患者很快出現嘔吐、腹脹腹痛、便閉不通等典型腸梗阻表現,腹平片見腸道大量積氣,階梯狀氣液平面等典型表現,給予胃腸減壓、禁食補液,近期將轉外科手術。
舉例3:某患者,男,44歲,直腸癌術後已滿5年2月,自訴忍受每日10-20次排便5年,但在8-9月間突然由便頻轉為便秘,服用含大黃的中藥可以順利排便且便次較多,-旦停藥,立刻又發生便秘。來診時出現便秘逾2月,每日服通便中藥10余天,昨日未服藥,昨日至今日即未大便。仔細詢問發現此人病情演變與前一例極為相似,區別在性別不同、患病時間不同、原發病不同,但是結局很相似,還有重要一點是,無論患者還是原來一直為其診治的醫生都認為病過5年,原發病已愈,已經“摘帽”了。就目前資料來看,斷言其已經有腫瘤復發的確為時尚早,還需要進行完善的檢查才行。患者來自外地,遂建議其趁身體狀況良好時儘快趕回原籍複查,但患者強烈要求在我院治療,因病房無床,遂先在門診攝腹平片,發現結腸內積存較多大便並有少量積氣,小腸可見數個小氣液平面,影像科直接診為“小腸不完全性梗阻”。患者繼續堅持要求在我院住院,但病房無床位,只得先開通腑利腸中藥數劑,令其就近尋找住處候床。
縱觀以上三例患者情況,我們可以看出,遠端腸癌術後便頻本為常態,多數病人將長年具有此症狀,過程中一旦出現大便“正常”或者便秘,需要高度警惕腫瘤復發引起腸梗阻。對於這一點,患者和臨床醫生都要有一定的認知和足夠的警惕性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