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我們將能正確認識自己的精神病理狀態稱為“有自知力”,認為自己的精神病理狀態不是病態稱為“無自知力”,介於兩者之間為“有部分自知力”。自知力的有無,是判斷精神病的嚴重程度、臨床療效和轉歸預後的重要標誌之一,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精神病人普遍自知力的缺乏,表現為拒絕就醫抗拒服藥,這也是影響治療的重要因素。臨床觀察發現,多數精神病人在醫院內會被動或“主動”服藥;一旦“痊癒”回家,服藥監管就明顯降低,病人藏藥或者假意服藥現象屢屢發生,這是導致精神疾病反覆發作、難以控制的部分原因;也有少數患者,即使足量足療程服藥,其治療效果也不理想,仍存在幻聽、妄想、暴力攻擊等異常行為。病情發作時,受妄想等精神症狀的支配,在家與親屬敵對,在外傷人毀物,嚴重影響家庭和諧和社會安定。這一部分病人,家屬應當考慮功能神經科的立體定向手術治療。
以下案例,該病人由於缺乏自知力,不能配合服藥治療,所致病情進展快,最終確診為難治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病史久,症狀多樣藥物難以控制,最終選擇手術治療。
患者廖敏(化名),女性,29歲。大一時,由於學業壓力過大出現失眠、焦慮、敏感多疑、少食、脾氣暴躁等症狀,上課時注意力難以集中,懷疑同學在背後說自己壞話,多次與同學起爭執,家屬將其帶至當地醫院診斷為精神障礙,予以口服藥物治療,症狀控制尚可。
出院後,廖敏回到學校宿舍,脫離了父母的監管,由於擔心同學知道自己患病,遂自行停了藥。沒多久,患者再度出現失眠,夜間難以入睡,入睡後容易驚醒;敏感多疑、被害妄想,懷疑室友在水中投毒謀害自己,多次到醫院查肝功、心電圖、拍胸片,認為身體已被搞垮;思維混亂,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較差,上課不是遲到就是早退,學習成績明顯下降;情感淡漠,對老師、同學的關心不理不睬,不願與人接觸交流。在學校給出休學治療的建議後,家屬先後帶其到北京、湖南、四川等多地醫院就診,足量、足療程服用過氯氮平、舒必利、阿立哌唑、利培酮等多種抗精神病藥物,病情略有好轉。
2016年,廖敏因服藥導致體重增長過快,不顧精神科專家的勸阻自行停了藥,後症狀出現反彈且加重,如出現肆意揮霍的行為,不斷向母親討要生活費,隨手購買幾千塊的衣服鞋子,母親不給就問周圍人要錢,共計欠下近6萬元的借款;敏感多疑、親情感淡漠,懷疑母親與醫院聯手謀害自己,與母親的敵對情緒日漸加重;懶散邋遢,日常不洗漱、不洗澡、不洗衣服,衣著不得體,身上常發出一陣陣汗臭味,這些異常行為讓其母苦不堪言而又無可奈何。因缺乏自知力,患者不承認患病、抗拒就醫、拒絕服藥,每當母親好心規勸患者去醫院看病或是吃藥治療,最後都會演變成激烈的爭吵,嚴重時患者還會將母親趕出家門,母女關係一度陷入僵局。
精神病人越抗拒治療,病情進展越快,治療愈發困難,彷彿走進了惡性迴圈。為了獲得治療“突破口”2017年,來到我院尋求“第五代腦立體定向”手術治療。
圖為神經調控微創手術場景
術後的廖敏就像變了個人一樣,情緒平穩、問答切題、待人有禮貌,與病友及家屬相處融洽,主動洗漱、進餐、整理床榻,術前敏感多疑、被害妄想、思維紊亂、脾氣暴躁等症狀得到有效控制,手術治療後廖敏自知力、親情感迴歸了,不僅對自己的疾病有了正確的認識,而且主動配合醫生護士的後續治療。
術後半年隨訪,廖敏告訴我們,自己回家後按時服藥,睡眠質量大幅提升,在母親的陪同下堅持散步鍛鍊,體重已經從143斤降至122斤,感覺自己的心態也變輕鬆了。據其母描述,患者術後揮霍的症狀消失了,再也沒有花錢大手大腳,找零剩下的錢還會還給母親;因自知力的迴歸,加上術後少量服藥維持,治療已走向良性迴圈。
術後2年隨訪,廖敏服藥量逐步減少,病情穩定,症狀無復發,與常人表現無異,目前成功透過江蘇省某科技大學的成人自學考試,等待開學後重歸久違的校園生活。
圖為術後患者家屬在家屬群中報喜截圖(非案例家屬)
手術是難治性精神疾病的必要治療措施
難治性精神分裂症的“難治”並非意味著“無計可施”。對於藥物無法控制病情的難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採用外科手術治療,無疑是一種必需的治療手段。
功能神經外科的立體定向微創神經調控術以現代精神外科理論為基礎,透過小切口調控腦內神經環路的特定靶點,使接觸部位的神經細胞發生“物理-生化”反應,即調控了其神經遞質傳導,從而有效控制患者異常的精神症狀。術後如脾氣暴躁的病人立刻變得溫和、有禮;原來敵視家人、沒有親情感的病人,術後立即變得對家人親切、友好;甚至頑固的幻覺、妄想也可立即消失;以前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的,以前掌握的技能,術後又會恢復興趣、重拾以往愛好。
此外,術後病人不僅可以有效控制和去除絕大部分頑固性精神症狀,而且可以幫助患者恢復自知力、恢復親情、恢復人的本性,術後患者承認有病、並積極主動配合後續的治療。雖然精神疾病不可“根治”,但手術相對與藥物治療而言療效更加穩定持久。術後經系統調藥協同治療,可以讓精神病人的臨床表現正常化,幫助其迴歸家庭和社會。
那如此高效的手術風險大嗎?很多家屬對手術抱有疑慮或擔憂,例如,擔心術後患者出現呆傻、偏癱、失語等。其實,如今的神經外科手術,在術前已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就拿腦中深部核團的定位來說,就需要進行三次以上的影像掃描,再透過掃描出來的資料,藉助DTI技術和機器人輔助,計算出最佳的手術路徑,有效避開重要的神經及血管,靶點的選擇與手術的通路不在腦部的智慧區、運動區、語言區,所以手術不會出現呆傻、偏癱、失語等現象,更不會影響患者的記憶,家屬不必過度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