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健康與長壽,這可能是我們日常最為關心的的話題之一。很多分享養生技巧、提倡人們鍛鍊和保養的說法也是眼花繚亂,讓人看花了眼。在中國有句俗語:“沒心沒肺,長命百歲;爭勝好強,壽命不長”。這句話的健康哲理,其實就是指一種以心為身之本,以德促體的內外兼修、身心和諧的一種心理生活狀態。而養生的奧祕之一,也在於沒心沒肺這種生活方式的堅持,或許比天天鍛鍊更長壽。

所謂沒心沒肺,一般指一個人能淡泊明志、心胸開闊、愛說愛笑、行事沒有拘束、自由自在、樂觀向上,生活中沒有多少清規戒律,不要小心眼,不玩陰謀詭計,不計個人恩怨、得失等。那麼這種萬事不掛心的生活方式到底哪裡好呢?

01

首先,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不同的性格不只是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更可能決定一個人的健康。就如同血型分型一樣,不同性格的人和生病的機率密切相關。比如,有的人愛爭強好勝,性格倔強,任何情況下必須佔據主導地位。這類人的壓力也相對較大,容易緊張、激動、易怒,因此他們患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比普通人要高許多。

另一類人一般不善於參與正常的社交活動,不願意與人溝通交流,遇事總是忍氣吞聲、情緒壓抑、焦慮鬱悶,易導致氣滯血瘀、血行不暢,這類人最容易得腫瘤。

還有一種性格稱“憂傷型人格”,最明顯的表現為情緒消極憂傷、孤獨壓抑,傳統醫學認為屬於過思傷脾,易患消化系統和心腦血管以及精神類疾病。而理想的型別當屬“沒心沒肺”型,這類人很滿足於生活現狀,知足樂觀,日常生活中沒有大的情緒波動,心理和身心常處於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這類人一般不易生病,是健康長壽的一個重要因素。

02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分析,具有“沒心沒肺”心態的人,不但有益大腦皮層神經的協調,還能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遲緩衰老。研究表明,開朗性格的人免疫力比較強,不易生病。

而平日裡各種不同的嘈雜情緒都會給身體帶來不良的變化,如:生氣時、暴怒時會出現血壓升高、心跳呼吸加快症狀;憂傷時會使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減少,出現食慾減退、恐懼等等。這是因為人在不高興、不開心時分泌的物質不同……不高興時分泌的腎上腺素,是一種應激激素,會導致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而長期過量分泌就會出現代謝紊亂、高血壓、心臟病等。

而高興時分泌的是內啡肽(多巴胺),它能使人心情愉悅。有一句諺語叫“不煩惱,不生氣,不用血壓計”。可見心眼小、愛生氣是健康的一大心理障礙,所以說在日常生活中,做人做事要糊塗一點、瀟灑一點、心寬一點,健康就會離我們更近一點。

03

從傳統中醫學的角度分析“沒心沒肺”這種生活狀態與道家哲學思想中的“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的主張高度契合。清靜主要指心神寧靜,無為指不輕舉妄動。具體說,這種清靜無為可以頤養心神、健體長壽,一直為歷代醫家、養生家所推崇,滲透到養生學的各級層面。

貴柔、返樸歸真,道家始祖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道德經》中有“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的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慾、無知、無為,是迴歸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道家自然養生思想,對於今天人們的健康理念,依然是不可超越的理論指導,其現實意義正被越來越多的人崇拜與繼承。

嚴子陵:“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為而不爭”,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厚德載物,上善若水”……處處都體現和平、寬容、自然的處事態度。其次像:虛其心、道即虛,去除心中的雜念,讓心虛者沒有心事,方能體驗生命的樂趣。

那麼“沒心沒肺”何以能“長命百歲”,在現實中又有何種意義呢?例如我們平日臨床中普遍遇到的:甲狀腺結節、乳腺增生、痛經、月經不調等許多疾病,在問診中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緒波動、生悶氣、脾氣暴躁、易怒、易發無名火現象,這些都是導致該類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平心靜氣,不僅對健康有利,更是一個人的內在修養。先師大儒孔子不但創立了不朽的儒家學說,也是一位養生大家,如:“富潤物,德潤身,心廣體胖”,《尚書.周官》;又如《周易.坤》中,“集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些都是從道德層面體現在人們內在修養上,而高尚的品德與修養,更能對人的健康提供所需的精神與物質能量,以及各種有益的健康元素。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面對大量胸腔積液,怎麼治療才能延長生存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