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後最快入睡,60最愛午休,70後最愛睡前看書,80後最愛失眠,90後睡的最晚,00後賴床最久,05和10後睡得最長。”
這是《2019年中國睡眠指數報告》的一組資料。
調查顯示,有21.5%的國人經常失眠,而失眠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情緒波動、生活壓力、工作壓力。
睡不夠會困,這其實是件正常事,但現在,同樣有個問題困擾著一堆人:為什麼明明睡夠了8小時甚至更多,還是感覺很困,而且整天腦子昏昏沉沉?
坑你的就是“8小時睡眠論”!有太多的養生知識告訴我們:要12點前睡,最好11點前睡,必須要睡夠8個小時之類的……
但是,前英國睡眠協會會長尼克·利特爾黑爾斯,就對這種說法提出了科學質疑。
在他的寫的書《睡眠革命》裡,並沒有完全否定8小時睡眠的說法,但卻強調:睡眠也有因人而異的規律在裡面,不是每個人全都睡8小時就精力充沛。
咱們一整晚的睡眠,其實是分為幾個週期的。國際睡眠醫學將週期劃分為5個階段:入睡期、淺睡期、熟睡期、深睡期、快速動眼期。
這5個階段走一圈下來,時間約為90分鐘,而在每一個90分鐘結束後,人就會相對的清醒和精神。
為啥有時候早上起床感覺整個人都是蒙的?
很可能是因為你的起床時,還在睡眠週期中的某個階段,卻被鬧鐘硬生生叫起來。
所以想要清醒那是強人所難,一臉蒙圈才算情有可原。
到底該睡幾小時?既然了解到睡眠是有周期的,那我們只要每次睡醒,基本上是完成周期就完事了。
舉個例子,假如你每天早晨7點10分起床洗漱,那麼按照90分鐘倒推回去,入睡時間在5點40分、4點10分、2點40分、1點10分、昨晚11點40分、昨晚10點10分,就是比較合適的。
換算成小時就更簡單,90分鐘=1.5小時,那麼只要你的睡眠時長總體大概能被1.5小時整除,就基本完成了一個睡眠週期。
有意思的是,《睡眠革命》這本書中,還提出了一個非常顛覆人們慣性思維的理論,它說:
如果錯過了一個最佳入睡時間,乾脆就熬到下一個入睡時間,在這90分鐘期間你可以做一些讓自己感覺更舒適的事情。
在連續一個星期的睡眠測試中,有人計劃晚上11點40分睡覺,但卻常常到12點-12點半才有睡意。
為了不打破睡眠週期,參與測試的人乾脆直接看書、看劇一直等到下一個睡眠週期——也就是凌晨1點10分左右再睡。
比較神奇的是,實驗發現,這樣早晨起來雖然也會感覺睡的不夠,但狀態卻很清醒的,測試者也並沒有再發生之前的頭疼、頭暈等情況。
而且,當連續幾天在某一時間入睡,到了第二天這個時候,睏意會明顯上升,這將有助於更快地調整好入睡時間。
晚睡的人強行早睡就健康了嗎?答案是:其實未必。
很多時候,是基因決定了咱們是早睡星人還是晚睡星人。
早睡星人熬不了夜,晚睡星人白天就困,別覺得晚睡就是自己作死,其實也是命運使然。
《睡眠革命》書中就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姑娘每天晚上正常入睡,準備早晨6點多起床,但實際上到了四五點就感覺睡不著了。
可是她一直告訴自己:只睡這幾個小時咋不夠啊!於是強迫自己繼續睡,反而睡不著又心浮氣躁,好不容易終於入眠,這時候鬧鈴一會兒就響起,反而要頭暈腦脹一整天。
換句話說,如果晚睡是“命”的話,強行“逆天改命”有時候卻會適得其反。
不妨從現在開始,每天問問自己的身體:我現在的睡眠時間感覺怎麼樣,6個小時少不少,9個小時多不多?
其實只要不影響白天的工作、學習,那就尊重自己的生理規律,夜裡實在睡不著,那就乾脆減少一個睡眠週期。
把時間省出來,做點別的事情,而缺掉的睡眠,可以通過午睡、傍晚睡或其他方式來彌補,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高效的睡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