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交替,很多人晚上睡不好。中醫認為,失眠屬祖國醫學的“不寐病”,與人體的心、脾、肝、腎功能失調相關。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增大,很多人容易精神緊張、焦慮。中醫認為,木氣過旺,木鬱則相火炎上。晚上11時至3時是肝與膽的時相,木旺則相火擾心,容易出現失眠。過度飲食,過食辛辣,損傷脾胃,導致“胃不和則臥不安”;經常熬夜,耗傷精血,肝腎不足,虛火擾心亦致不寐。
提高睡眠品質,除了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堅持有規律的作息,還要注重“四調”,即調精神、調呼吸、調起居、調飲食。
一、調精神《黃帝內經》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調精神是指虛靜養神,經常保持思想清靜和心態平和。睡前1小時避免觀看緊張、刺激的電視節目,避免抱著手機入睡,避免激烈地爭吵,避免苦苦思考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注意調攝精神,保持心情愉快,不要貪慾妄想,消除恐懼及顧慮,順其自然,避免情緒激動。做到恬淡虛無,精神內守,才能氣清血和。
二、調呼吸 通過調息方法來調神,改善睡眠的效果更佳。
緩慢、均勻的呼吸對進入睡眠很有幫助。這是因為人體呼吸的節奏慢了,心跳就會隨之減慢,氣血執行、生命活動也會慢慢緩和下來,這樣人才能安然入睡。
三、調起居 《黃帝內經》強調“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是“形與神俱”、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人的生命活動和自然界的變化息息相關,人們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生活起居要順應四時晝夜的變化,做到衣著適當、飲食合理、起居合宜、動靜相隨,才能保持健康、增強體質。
起居應有度,睡眠環境宜安靜,空氣宜清新,創造有利於入睡的條件反射機制;睡眠時穿著柔軟、舒適的睡衣,保持四肢溫暖;睡眠時間要相對規律,不經常熬夜,也不要隨意睡懶覺。
四、調飲食《黃帝內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可見,飲食有節才能胃和夜安。
首先,飲食上以清淡、易消化者為主,如豆類、穀類、蛋類、魚類、冬瓜、菠菜、蘋果、桔子等;少吃油膩、煎炸燻烤食品,避免刺激性食品,如濃茶、咖啡,戒菸限酒。其次,晚餐時間及進食量有講究。一般晚餐時間建議在睡前4小時,最好在6點~7點。進食量上,民間一直有“每餐七分飽,健康活到老”的說法,具體進食量可以與中午餐進行比較,《中國營養膳食指南》提倡一日三餐攝入量比例最好是“343”原則,即早餐佔3成,午餐佔4成,晚餐佔3成,晚餐比午餐少1/4為佳。此外,睡前不宜進食宵夜或大量飲水,避免因胃腸刺激而興奮大腦皮質,或夜尿增多而導致頻繁起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