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態造就好身體
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健康,都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但人們對於健康的認識卻往往比較模糊,總是簡單地認為身體沒病就是健康,其實不然。在現代社會,心理疾病越來越多地困擾著人們,這說明其實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不僅要關注生理的健康,更應該關注心理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做了如下定義:
“健康是指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關係上的完美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現象。”這具體可以化為三項標準:一是沒有器質性和功能性異常;二是沒有主觀不適的感覺;三是沒有社會公認的不健康行為。由此可見健康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會道德健康的綜合體。
我們知道,心理活動的產生是基於生理基礎之上的。但反過來,心理上的變化,也能引起生理上的一系列變化,如肌肉、心律、血壓、呼吸、新陳代謝等。例如,當一個人心情難過時,腸胃的蠕動頻率就會下降,消化液的分泌會減少,從而導致食慾降低,吃得很少;而當人情緒愉快時,胃黏膜分泌量就會增加,胃壁運動也會明顯增強,食慾就會比較旺盛。
由此可以看出,人的心理活動對生理反應的影響顯著,而心理因素對人身體健康的影響也很大,當然這種影響既包括積極的影響,也包括消極的影響。一般來說,積極、樂觀的心理因素能有效地促進人的身心健康,而消極悲觀的心理因素則會損害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身心是否健康。
小明本來是一個很開朗的孩子,但高考不幸落榜,這給他造成了很大的打擊。有很長一段時間,他整日鬱鬱寡歡,不思食,無精打采。但是後來在老師和父母的導下了,他終於恢復過來。終於,小明在第二年再一次參加高考,順利進入了大學。
大學畢業以後,小明參加了工作。他基本上生活得很順心。但是有一次,他工作的工廠接到了一項臨時工作,時間緊,任務急,而且要求很高,小明作為該專案的負責人承擔著很大的壓力,一向追求高質量的小明帶領大家緊張地工作了一個多月,卻由於工作難度太大,沒能順利完成任務,這使小明在心理產生了很大的精神包袱和思想壓力,又加上過度勞累,而常感頭暈。
結果一天,小明凌晨時候突然暈倒,被送到醫院檢查出高血壓、心臟病,而這些疾病主要是由於過度緊張、心理壓力太大等心理因素造成的。
在醫院,經過一個階段的治療和調養,小明的血壓漸漸降下來了,並趨於穩定。這既得益於醫生的精心治療和調節,又得益於他自身對健康的重新認識和重視。他還總結經驗,提出“六心”理論,以促進和保持身心的健康。這“六心”分別是:熱心,這樣做既能為社會作出了貢獻,又能讓自己快樂;樂心,絕大多數健康長壽之人都胸懷開闊、思想開朗、豁達樂觀,因為“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藥更能解除人心理上的疲憊和痛楚”;寬心,正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與人交往心胸寬廣,不計較個人得失,還要有容人之量,寬則體健,體健則神爽,要忘記一切不利於身心健康的不良情緒,多想一開心的事情,讓自己高興來;童心,保持一顆年輕的心,身體也因此而充滿活力;靜心,在緊張的工作生活中,要學會忙裡偷閒,靜修養心是很有好處的,精神安靜,自然可以心平氣和,延年益壽。
由此可見,良好的心理狀態對保持身體的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身體生病了,而是我們的心理生病了。因此,保持健康,不僅是簡單地做做運動,鍛鍊鍛鍊身體,吃點保健品就能夠輕易做到的,我們還應該多注重心理的調節,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凡事想開些,克服緊張恐懼、焦慮和痛苦等不良情緒,這樣才能夠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促進我們生理機能的健全和完善。此外,當我們生病的時候,要仔細思考一下生病的真正原因,不要害怕,更不要病急亂投醫,要以正確的心態來認識它對待它,學會做自己的“心理醫生”。有些病,只要調節好自己的心理狀態是可以不治而愈的。
現代社會雖然給人們帶來了很多方便和享受,並創造了許多的機遇和成就,但同時也讓人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無盡的煩惱,心理過於疲憊,並受到損傷,也給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諸多不利的影響,致使各種各樣的疾病乘虛而入。
因此,健康要從心開始。對於每一個想要擁有健康的人來說,在關注身體健康、注重身體鍛鍊和保養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心理健康的狀態,注重心理素質的提高,這才是保持身心健康的根本之道。只有身心都保持良好的狀態,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幸福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