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藥食同源養生文化
5000年華夏文化,“藥食同源”的養生理念源遠流長,姜不僅是調味妙品,還可用於疾病防治。《本草綱目》中就把姜描述為“可蔬、可和(調味)、可果、可藥”。近日,《細胞》雜誌子刊上刊載的一項來自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張皇閣教授團隊的新研究,又為姜的益處增添了新證據,研究發現,生薑中的類外泌體會影響腸道菌群,從而完善腸道屏障功能,促進腸道健康, 全球流行姜養生。
姜的發源地眾說紛紜,印度尼西亞、印度、馬來西亞、中國等都曾被提及,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姜起源於亞洲,栽培歷史已有5000多年。目前世界各地都有種植,風味略有不同。中國的姜普遍是辛辣味,印度的姜有明顯檸檬氣味,非洲的姜則非常辣。
古代梵文、中文、阿拉伯文、希臘文和羅馬文的典籍中都討論過姜,還將其用於健康保護。在中印兩國,用姜作草藥的歷史均已超過2500年,北宋大文豪蘇軾在《東坡雜記》中誇讚姜延年益壽的用,文中說:杭州淨慈寺有位老僧80餘歲,鶴髮童顏。“自言服姜40年,故不老雲”。生薑紅糖水是中國人祛溼散寒的傳統飲品,印度也有飯後喝甜薑茶來促進消化的古老習慣。古阿拉伯人則用姜作香料來驅蟲提神。古希臘人、古羅馬人對姜的食用和藥用價值也早有研究,人們用姜來釀製可以催情的藥酒,古羅馬美食家阿皮修斯在《論烹飪》中記錄,姜是溫暖的植物,可以排毒。
姜之所以能夠藥食兩用,因其成分豐富,目前科學家們已在姜裡發現了100多種化學成分,其中包括揮發油、薑辣素、二苯基庚烷類、酮類化合物等。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範志紅說,孔夫子有“不撤姜食,不多食”的說法。生薑中的薑辣素等物質可以刺激舌頭上的味覺神經和胃黏膜上的感受器,通過神經反射增強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提升口腔和胃的殺菌和消化能力,這是姜作為一種香辛料的基本功效。近年來,關於姜的研究層出不窮,各種功效逐漸被髮掘。
有益腸道。各國的研究都證明,生薑除了有助消化,還對治療細菌引起的腹瀉有效。
治療嘔吐。一篇關於1278名孕婦的薈萃研究發現,姜能有效降低噁心症狀,副作用最小。另外,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一項研究表明,姜有助減少化療患者的噁心症狀。
抗炎止痛。《替代與補充醫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姜與布洛芬等藥物同樣有助緩解經期痛、偏頭痛、肌肉痛和骨關節痛等,是輔助治療關節炎的有效抗炎藥物。
抗抑真菌。德國《真菌病》期刊的一項研究對29種植物的抗真菌作用進行測試後發現,生薑對殺死真菌最為有效。
“姜的功效遠不止這些,雖然有些未被現代科學證實,但其療效切實可見。”北京中醫藥大學臨床中藥系教授常章富說,現代科學更側重於生薑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功效研究,包括此次研究也是對生薑中類外泌體的一種微量成分進行研究。中醫則講究整體性,姜的功效也就更加廣泛,許多傳統藥物方劑中都含有姜的成分。姜味辛、性微溫,其功效有發汗解表、溫肺止咳、開胃健脾、除溼解毒、散寒止痛、止嘔等。姜的不同部位還有不同療效,如生薑皮性涼,利水消腫,可治療腳氣、浮腫;生薑汁性溫,可開痰止嘔。此外,煨姜可調脾胃不和,治療噁心嘔吐及疼痛;生薑外擦對斑禿、手癬也有一定作用。
《柳葉刀》曾刊文指出,把生薑磨成粉服用,可抑制胃蠕動的頻率與幅度,緩解胃部不適。中醫也講,姜主脾胃經,開胃健脾。所以很多人以為,脾胃不好就要多吃薑。常章富提醒,脾胃不好也不可盲目吃薑,應該先辨證,看身體狀況與姜的效能是否相悖,脾胃有寒溼多吃點姜,脾胃陰虛有火則要少吃。
總之,姜的養生風潮,正在席捲全球,姜養生不可忽視,自古有云“養生就是養陽氣”,每日一杯好薑茶,暖心又養生,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