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的甲亢,也稱為,它可以在任何年齡發生。雖然大多數人可能有比較典型的表現,比如焦慮、失眠、疲勞、心慌、手抖、大便次數增多、體重下降等等,但是也有些人症狀不典型,不易察覺。但要要診斷是否為甲亢,還需要做相應的檢查,不能僅僅憑表現來診斷。因為這些表現不是很特異,其它的病也可以有這樣的表現。如果我們查甲功,發現促甲狀腺素(TSH)降低,血清三碘甲狀腺素(T3)和甲狀腺素(T4)都升高了,基本上就可以診斷"甲亢"。但是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
目前認為常見的甲亢原因有、在確認甲亢後,下一步就是治療了,選擇什麼治療方法。目前甲亢治療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口服藥物治療、放射碘治療、手術治療。具體選擇什麼方法,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包括病情和個人意願)來決定,這三種方法都可以選擇,各有優劣。目前國內口服藥還是主流,患者比較容易接受。今天我們主要來講講口服的問題,口服藥雖然用的多,但是有些人可能存在嚴重的副作用,例如粒細胞缺乏症或肝功能衰竭等,另外就是需要比較長期服用,很多人難以忍受。
目前主流的藥物是甲巰咪唑(他巴唑,賽治、即MMI)和丙硫氧嘧啶(PTU)。它們的作用機理是抑制甲狀腺中碘的氧化和有機化,最終抑制甲狀腺素的合成,也就是甲狀腺激素合成的少了,自然甲亢的症狀就能控制。但是它不影響碘的吸收,也不影響已合成的甲狀腺素的釋放,所以這個藥物起效有一個時間,真正看到效果時間可能會更長,因人而異。此外丙硫氧嘧啶還可影響周圍組織中T4向T3的轉化,所以在甲亢危象的時候我們通常會選擇丙硫氧嘧啶來治療。
另外藥物除了可以抑制甲狀腺激素的合成,還有調節免疫的作用。我們知道甲亢其實也是一類免疫性疾病,可以產生抗體,特別是TSH受體抗體(TRAB),藥物治療可以促進TRAB下降,這是我們是否停藥的一個關鍵的指標。因為這些藥物可以透過胎盤和乳汁,劑量過大可抑制胎兒甲狀腺功能,MMI較PTU更易透過胎盤,因此目前甲亢合併妊娠的治療,指南建議孕婦一般選擇丙硫氧嘧啶來治療。不同國家和地區選擇藥物的種類也不一樣,例如美國選擇丙硫氧嘧啶的較多,而歐洲選擇MMI的較多,我國這兩種藥物都用。
這兩種藥物都為口服藥,容易接受。一般服藥後1-2周開始起作用,1-2月看到效果;一般用藥療時間需比較長(大部分要1.5-2年)。即使經過正規治療,甲亢複發率也比較高,也就是說停藥後仍有30-40%的人可能復發,需再次治療,不同的研究組統計的資料會有所差別。復發的患者也可以考慮另外的兩種治療方法。
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因此我們需要關注藥物的副作用。常見的副作用有:(1)粒細胞減少:輕度下降,不小於3×109/L,一般不需要停藥,可加用升白細胞藥物;治療早期應每週查白細胞一次,若白細胞少於3×109/L,如中性粒細胞少於1.5× 109/L,應考慮停藥;有些更嚴重的病人會導致粒細胞缺乏,一般發生在最初大劑量治療的2-3個月內,或再次用藥的1個月內;用藥過程中如出現咽痛、發熱等症狀應迅速到醫院檢查血常規;(2)皮疹:輕度的過敏可加用抗組織胺藥物,嚴重應停藥;(3)肝損害:他巴唑造成的肝損主要因引起膽汁鬱積所致,通常與藥物的總劑量相關; 丙硫氧嘧啶可直接導致肝細胞損害;輕者停藥後可恢復,重症可引起肝壞死 ;丙硫氧嘧啶特異性副作用還可出現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陽性;多數病人無臨床表現;僅部分呈ANCA相關性小血管炎,多見於中青年女性,臨床上表現為發熱、肌肉關節疼痛、肺和腎損害;停藥後多可恢復,少數重症需大劑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治療;
總之,甲亢是一種常見病,早期診斷,規律治療。藥物治療相對比較簡單方便,一般二、三級醫院都有,容易獲取,治療也比較規範。我曾經碰到一些患者,雖然診斷甲亢,但治療不規律,自行停藥,造成甲亢反覆,這是不可取的。治療過程中關注藥物副作用,一旦出現不適的表現需要及時就診,避免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