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王志剛,男,主任醫師,教授,外科學博士(畢業於上海中山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胃腸外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青委,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委會—臟器聯合臟器切除和質量控制學組副主任委員。主攻大腸癌的診治和研究,擅長腸癌腔鏡和雙鏡聯合微創手術治療;各類複雜腸癌如區域性晚期、超低位、復發腸癌的手術治療;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開設並領銜國內首個複雜腸癌多學科診治整合門診。
01直腸癌手術有哪些方式?
直腸癌常用的手術有兩種,一種是保肛手術,在切除直腸癌的同時保留肛門。第二種是不保留肛門的手術,即腹會陰直腸癌聯合切除術(Miles手術)。
中位、高位直腸癌可以考慮保肛手術,術中切除有癌灶的腸段,再把留下的兩段接上,這就是保留肛門的手術。腫瘤位置越高,術後肛門功能的恢復越好。
低位直腸癌位,如果距離肛門很近,且處於進展期,則無法保留肝門,需要把病變腸道連同遠端肛管全部切除。然後在肚子上造口(人工肛門),術後佩戴造口袋收集糞便。
02
什麼是低位、中位、高位直腸癌?
以肛門下緣為起點,往上數5cm為下段(低位),再往上數5cm是中段(中位),再往上數5cm是上段(高位),一共三段,越靠近肛門位置越低。
03
低位直腸癌一定不能保肛嗎?
傳統上,腫瘤距離肛門邊緣小於5cm,就無法保肛了。近些年,隨著新輔助治療的開展,術前分期在中晚期的直腸癌患者,不是馬上做手術,而是先進行化療、放療。
經過化療、放療以後,腫瘤縮小了,甚至消失了,那麼,即使腫瘤距離肛門邊緣小於5cm,也可以做保肛手術,新輔助治療大約對60% 的患者有效。
04
超低位直腸癌如何保肛?
腫瘤距離肛緣小於3cm稱為超低位直腸癌,此類病人通常採用傳統的腹會陰聯合切除術, 病人需接受結腸造口, 降低了生活質量。隨著技術進步,滿足以下情況也可以保肛治療:
(1)手術前肛門收縮功能良好的患者;
(2)全身身體狀況好的患者,腫瘤未發生遠處廣泛轉移、無高血壓和糖尿病;
(3)腫瘤性質相對較好的患者,醫生術前會進行直腸指診、術前活檢、CT或核磁來評估腫瘤的病理型別和腫瘤浸潤深度,從而判斷患者是否適合進行保肛手術。
05
常見的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有哪些?
直腸癌保肛術式有很多,例如:雙吻合器手術、經肛門翻出切除術、結腸肛管吻合術(Parks術)、結腸經肛管拉出術(改良Bacon術)、經肛門內括約肌切除術(ISR術)、經前會陰超低位直腸切除術(APPEAR術)、經肛門直腸癌區域性切除術、經肛門微創外科(TAMIS)等等。
隨著腹腔鏡、超聲刀、雙吻合器的出現,腹腔鏡直腸癌保肛手術的新時代已經來臨。目前以上的術式基本可以在腹腔鏡下開展或結合開展,從而使手術更加清晰和簡單,手術中的創傷減少,患者恢復速度變快。
06
理性追求保肛
低位直腸癌病人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改道,術後需經腹部假肛排便。如何減少手術創傷,提高低位直腸癌保肛率,從而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已成為結直腸外科醫生努力的方向。
手術的微創化是醫生和患者的共同追求。腹腔鏡直腸癌全系膜切除、低位和超低位雙吻合器技術保肛是一種微創手術,創傷小、出血少、疼痛輕、恢復快,給直腸癌患者帶來了福音。
“肛門誠可貴,生命價更高”,保肛還是切肛?需要專業醫生從手術技術、腫瘤特點和術後功能恢復3個層面進行綜合評估。
包括腫瘤的位置、性質和分期,病人年齡、性別、括約肌緊張度、術前控便功能、肥胖程度,術前治療反應、術後復發風險、吻合口漏的風險、患者意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