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內服法是治療疾病的常用途徑,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只重視藥物作用,而忽略了服用中藥時應注意的問題,甚至釀成悲劇。
解表藥(發汗藥) 凡通過發汗解表使人體出汗,以發散表邪、解除表證的藥物為解表藥,如麻黃、桂枝、生薑、薄荷、桑葉等。
服此類藥物後,須立即臥床休息,同時應適當提高室溫或新增衣服,用熱水袋保溫助出汗。夏季應注意空氣流通,以防室內悶熱,應避開穿堂風;冬季服熱粥或蔥白、薑湯或紅糖水等以助藥力。凡出汗,只宜遍體微汗(若以發汗消腫,可適量多汗),因為“汗為心之液”,發汗太過最易耗傷正氣和陰液,更應掌握分寸。解表藥對年老體弱患者應慎用,嚴防汗多發生虛脫、厥逆等。若出汗不止,可用溼粉(煅龍牡、生黃芪各9克,粳米30克,共研細末,布包)撲之。汗後用乾毛巾擦乾,更換襯衣,但應謹防受涼。
服藥後應詳細觀察有無汗出,出汗多少,汗液顏色以及面色、肢溫、脈象的變化。
催吐藥 凡能引起或促使嘔吐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催吐藥或吐藥,如瓜蒂、藜蘆、常山、夾竹桃、石鹽等。
服藥前用寬條或長毛巾緊縮脘腹,用藥後10~20秒不吐時,可用清潔羽毛或手指輕輕觸及咽喉部或多飲溫水以助藥力。吐後鬆解束帶。若昏眩或嘔吐不止,應及時解救。
本類藥之藥性峻烈且毒性,副作用較大,應嚴格掌握劑量。
嘔吐以祛除病邪和積滯為度,切勿過量,以免過度耗津傷氣,心臟病、失血患者或有吐、咯血病史及老年、幼兒、孕婦等氣血虛弱者皆不宜服用,若非用不可,必須在醫院進行。
催吐藥物傷胃氣,吐後不宜食油膩、煎炸及質硬不消化之物,只宜飲米粥或紅棗湯等半流質,以養胃氣。
瀉下藥 凡能引起腹瀉和滑利大腸、促大便排出的藥統稱瀉下藥。根據瀉下藥的作用分為:攻下藥如大黃、芒硝、蕃瀉葉等;峻下逐水藥如甘遂、大戟、芫花、巴豆等;潤下藥如火麻仁、郁李仁等。
服瀉下藥後,可能出現劇烈腹痛、腹瀉或噁心嘔吐等反應。如患者精神緊張,甚至恐懼不願接受時,要做好解釋工作。服藥後患者應臥床休息。
若服藥後腹痛劇烈、瀉洩不止或腹瀉不多但繁嘔吐、大汗淋漓、心慌氣短、面色蒼白,應及時找醫生處理。
驅蟲藥 凡能驅除和殺滅人體寄生蟲的藥物統稱驅蟲藥,如使君子、鴉膽子、烏梅、苦楝皮、雷丸、芫荑等。
本類藥物空腹服用,同時忌食生冷油膩之物,如桃、李、香瓜、豬、牛肉等。本類藥物損傷胃脾,故服後應注意調理脾胃,可服人蔘健脾丸。飲食宜淡而又富有營養,進餐後應少量多次,飲食要溫熱。尤其是小兒,不可吃涼飯,以免再次敗壞胃脾。
本類藥物具有—定毒性,而劑量不足時,達不到驅蟲目的。因此,給小兒用藥時應根據其體重、年齡開藥。對高熱、腹痛、納差等患者暫時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