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是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傑出代表,中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陰陽互補”“人命至貴”等優秀理念,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對中國人的生命觀及養生修身觀念影響深遠。
在此精選三十句關於養身、養心、養生的至理名言奉上。
一、養身
1飽食即臥,乃生百病。(《備急千金要方》)
解讀:飽食即臥,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積而淤滯,氣滯不行,脾胃受傷,氣血痰食積聚而致百病叢生。
2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呂氏春秋》)
解讀:流動的水不會腐惡發臭,轉動的門軸不會生蟲朽爛,這是由於不斷運動的緣故。人的形體、精氣也是這樣。形體不活動,體內的精氣就不執行,精氣不執行,氣就滯積。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生命在於運動。
3食畢,飲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臍。(《昨非庵日纂》)
解讀:古人自古講究飯後養生,這裡提到用餐後要做三件事情,即飲茶、散步、揉腹,如能長期堅持做下去,必有益身體健康。
4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在日出後。(《太平御覽》)
解讀:中醫認為人們的作息應該符合生理作息規律,清代養生專家曹庭棟認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晝動夜靜,乃陰陽一定之理。”
他還指出:“早起不在雞鳴前。蓋寅時初到(晨3時)為肺生氣之始,正宜酣睡。至卯時(晨5時)入大腸,方可起身”, 辰時(晨7時)日出陽氣升騰,應起身晨操,進食,不宜再臥床。晨起應在這兩個時代中間。
5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解讀:四時陰陽之氣是萬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會根據此而在春夏養陽,秋冬補陰,以便服從於其四時陰陽這個根本,才能與萬物一起生活並且生長。如果一旦違反了這個根本,就會損傷其本源,破壞其真氣,以上這些就是四時調攝的宗旨。
6齒,骨之窮也,朝朝琢齒,齒不齲。(《養生要集》)
解讀:“牙齒堅完”是健康長壽的象徵,叩齒術是在中國流傳的一種古老的養生方術。腎主骨,齒為腎之餘,也屬於骨頭的一部分。
齲齒,是牙齒的大患,人們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齒相互敲啄,指上下相對應的每顆牙齒互啄,就可以減輕齲齒的危害,保持牙齒的健康。
7五穀為養,五蓄為助,五菜為充,五果為益。(《養生四要》)
解讀:穀物(主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等等都是作為主食的輔助、補益和補充。
8善養性者,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常欲令飽中飢,飢中飽耳。(《備急千金要方》)
解讀:善於修身養性的人懂得在餓之前而吃東西,在渴之前而飲水。吃的次數多,攝入的食物量就少,不想吃的次數少,吃的次數少攝入的食物量就多。常想吃就會有飽腹感,餓極了就會吃很多。
這句話相當於我們所說的少吃多餐,感覺餓了再吃,這樣更有利於消化吸收。
9琴醫心,花醫肝,香醫脾,石醫腎,泉醫肺,劍醫膽。(《幽夢續影》)
解讀:這是古人論及的高階養生術,即是藉助各種方式來全方位修身養性,調理身體:美妙動人的琴聲,讓人聽了心曠神怡,有助於養心;
嬌嫩鮮豔的花朵讓人欣賞,可以驅除煩躁情緒,利於養肝;撲鼻而來的香氣讓人味覺頓開,可以養脾;
鍼灸按摩可以養腎;山林間的泉水瀑布,淨化空氣,可以養肺;持刀舞劍常鍛鍊,可以使人形成勇敢果斷的品性,可以養膽。
10衣服厚薄,欲得隨時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時不可極厚。(《養生要錄》)
解讀:中國古代醫學家早就懂得衣著與養生的關係,認為衣服的厚薄應該隨時節且適度。暑天不可穿太薄,寒天不可穿太厚。
衣服要和外界氣候,有個適應度,不可過於極端。並進一步指出:“寒熱之時,妄自脫著,則傷於寒熱矣。寒欲漸著,熱欲漸脫。”
二、養心
1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並皆損性傷神。(《急千金要方》)
解讀:孫思邈認為,修心之法,貴在靜怡中和,切忌過度和猛烈。有深愛的事物,切忌過分投入,同樣,心有很厭惡的事物,也不要厭惡久恨,這樣都是有損心性和心神的。
2養心莫善於寡慾。欲不可縱,欲縱成災;樂不可極,樂極生衰。(《養生四要》)
解讀:歷代醫家首列寡慾養神為養生學之第一要義,認為清心寡慾才是養生之道,凡事適度。過度縱慾就會引發身體有災害,過度追求享樂,則會讓肌體產生衰退。
3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素問·上古天真論》)
解讀:心志閒適而少有慾望,心裡安定沒有恐懼,形體疲憊但不倦怠,因此真氣調順,各人隨其所欲,都能滿足自己的願望。
4大喜蕩心,微抑則定;甚怒煩性,稍忍即歇。(《退庵隨筆》)
解讀:大喜使人心神激盪時,略微抑制便可安定;暴怒使人性情煩躁時,稍加忍耐就可平息。指情緒不穩時要自我剋制,這樣有益於你的健康。
5夫精神志意者,靜而日充者壯,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
解讀:養心在養神,中國曆代養生之論,無不強調清靜養神。心神安靜的人,精氣日漸充實,身體就健康;心神躁動的人,精氣日漸損耗,身體就衰老。
6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龔廷賢壽世保元》)
解讀:是對於現實事物要順其自然,事情過後就不要耿耿於懷,做到內心寧靜,這樣才可以延年益壽。
7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蘇沈良方》)
解讀: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認為,人生於“安”、“和”二字。“安”即靜心,“和”即順心,追求安寧那麼外物感動我就輕,崇尚和諧那麼我感應外物就順,外輕內順,那麼人生的道理就具備了。
8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老老恆言》)
解讀:養生在貴在養氣,人的七情失常最易引起氣的執行失常,尤其是在生氣發怒時,最忌諱的就是犯怒,怒氣最傷身。
9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春秋繁露》)
解讀:仁人之所以長壽,是因為他們外無貪慾而內心清淨,心境平定和順而不失中正, 取天地間的美好東西來保養身體, 所以壽命長久而且身體健康。
10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養生要集》)
解讀:想多了就會消耗過多的心神,念頭多了就會心志發散而不聚焦,慾望多了就會干擾清醒得運用智慧,事情多了就會感到身體疲勞。
三、養生
1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嘉業堂叢書》)
解讀:指養生應該首先從合理飲食開始,“藥食同源”、“藥補不如食補”,吃對食物比仙丹靈藥更有用。
2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鑑·心腎論》)
解讀:中醫認為,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足、氣盈、神全是養生延年益壽之根本。固本生精,精生而化氣,氣生而化神,神全而身健。
3戒暴怒以養其性,少思慮以養其神,省言語以養其氣,絕私念以養其心。(《續附·養生要訣》)
解讀:戒暴怒能養人的性情,少進行思考焦慮益於養神,少言語聒噪有利於養氣,杜絕各種私慾能養心。
4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餘強半。(《景嶽全書》)
解讀:這就是中國古代著名的“中興”養生理論,指的是中年是身體由盛轉衰的時候,人應當抓住中年時期元氣尚未大虛之機,認真地加以調理,使元氣得以復常,而人身之根本得固。
5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在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解讀:中國的養生學特別強調“天人合一”。先人們認為,人活於天地之間,與自然界是和諧統一的,當自然界發生變化時,人體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只有順應自然,人們才會長壽。
養生不僅要順應一年四季的變化,更要符合一日四時的變化。
6少年之情,欲收斂不欲豪暢,可以謹德;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鬱閼,可以養生。(《類修要訣》)
解讀:少年人的感情,希望收斂起來而不要豪放暢快,可以嚴謹自己的道德;老年人的感情,應該豪放暢快而不要悒鬱閼塞,可以培養自己的生命。
7善服藥者,不如善保養。(《永樂大典》)
解讀:中醫理論素有“三分治七分養”之說,平時保養得當,不僅身體健康,還可免遭服藥之苦。
8善攝生者,無犯日月之忌,無失歲時之和。(《備急千金要方·養性》)
解讀:養生之道,要順應自然和規律。善於養生的人,不違背日月自然的規律,不違背歲月年齡的特點。
9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素問·上古天真論》)
解讀:上古時代的人,是知曉養生大道的,能遵循陰陽的變化規律,符合自然運作的規則和定數,飲食有節度,起居有規律。
10讀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壽世保元》)
解讀:古人重視精神層面的養生,認為讀書可以愉悅心靈,山林出遊可以陶冶情操,釋放興致,精神層面的養生,對延年益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