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養生群眾臉有點掛不住了,遇見個熟人,都要左瞧瞧、右瞧瞧,恨不得有個地縫往裡鑽。
原因不說也明白,又一個養生達人死了,才51歲,說不定也是你的偶像之一。
所以說之一,是因為在這個養生達人之前,還有很多養生達人,比如梅墨生、馬華、張生瑜什麼的,但一個比一個命短,最年輕的才39歲。
本來養生為頤養天年,但卻讓天年也給白白地養沒了。
不久前到青城山遊玩,朋友指著一個洞,說洞裡住過一個人,叫張某某——哇,我的天,這人可是老爸老媽的養生偶像呢。但老爸老媽還健健康康地活著,這人卻已經死了。
之前還有嚴某、張某某、張某某、李某、王某、沈某、林某某、劉某某什麼的,好像走馬燈、唱大戲,你方唱罷我登臺。登臺時是神龍見首不見尾,下臺後才發現有頭沒有尾。
筆者幾乎和那個鼎鼎有名的嚴某擦肩而過,出名前他曾是父母好友家的一名常客,父母好友說常客就是常到他家裡蹭飯。後來成了神成了龍,就不見了影子,好在我父母這位朋友無所謂,因為一直把他當成蹭飯的。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前赴後繼、繼往開來,為養生赴湯蹈火,是為一個夢——千秋萬歲、沒疼沒病。
百度了一下,養生,指通過調節個人生活習慣、生活環境及心理狀態,來調理身心,達到未病先防、不適消除、已病促愈、病後復原。
從字面上理解,養生就是滋養生命、滋養生活。但從古至今,好多養生人卻走偏了,只是滋養生命,而忘了滋養生活。
國外沒提什麼養生,歐美人講的是要有生活規律、日本人提得更多的是食育。
之前納悶,精明的日本人為什麼不叫“食道”而叫“食育”呢?因為日本人喜歡“道”,品茶有茶道、養花有花道,練武有武士道,吃飯自然應該叫食道。但看了許多食育方面的書,才發現食育才是一個綜合的、複雜的系統,是“道”說不清的,說不清的不如不說也罷。
養生不僅僅是為了滋養生命,比如買一輛車是為了出行,但如果想把這輛車用上百年千年,整天在這上面下功夫,那定然是瞎子點燈白費蠟,因為一輛車的壽命出廠時就寫著的。
這麼簡單的道理,但就是很多人犯糊塗,加入現代養生大軍的有博士教授官員,加入古代養生大軍的有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但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滋養生命是為了滋養生活,這是標和本、手段和目的的關係。有生命、有健康才能見到太陽從東方升起,才有生活中的幸福,才可能把微笑、快樂、愛分享家人和朋友,如果為養生當成一個目的,是本,就本末倒置,我們看到,不少養生人把一個家折騰得不像一個家,把自己的生命折騰得不像一個生命,還有妻離子散、自己撒手人寰的。連一世英明的唐太宗也好不容易養到50來歲,讓養生的丹藥把自己毀了。
實際上,養生是很個人的事,因為養生的要素包括食、運動、心情都是很個人的事,但後來不知怎麼就混入了利益鏈、混入了社會性、混入了人與人壽命、健康的PK,就使養生成了“江湖”。
只要是“江湖”就會魚龍混雜,就會有死魚爛蝦,就會來點武林爭霸,就會有武林祕籍的真本和摹本,連養生也是刀光劍影相伴,何以頤養天年?!
比如這位養生大師,哪裡找來的祕籍,連吃了幾千年的米和麵都不吃,只吃蔬菜和水果,何以能達到營養平衡,這個道理連小學生都搞得懂,卻有那麼多養生人犯糊塗。
當然,不能因為一個養生大師死了,就把養生事業給廢了,正本清源,中國人養了幾千年,有彭祖、扁鵲、孫思邈等等大家。只是這事得慢慢來、並且還因人而異、夾雜著各人的生命、生活,絕不可急功近利,也不能因噎廢食。
養生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既是滋養生命,又是滋養生活,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千萬不把養生當成好複雜的事,以至於計算到天天換算吃飯的能量、脂肪、蛋白質到幾兩幾錢;也不要把養生當成簡單的事,只是單純的吃些什麼、補些什麼、調整調整呼吸、拍打拍打某個部位、成天吃果皮果蔬就成。
養生有其規律,有其科學,有其道,有其理,但要細下心來,在生活中慢慢感悟,重要的是不僅要有好的想法、還養得成好習慣,不做到這些,養生真的沒有什麼用。
養生遇見些騙子也沒啥,興旺的地方什麼都會有,比如賺錢的事還有哪麼騙局呢?只是心不要走火入魔,要一半清醒一半醉,有些說法不要上心,聽一聽就好。
又一位養生達人掛了,也不要掛在心上,名人只有那麼些個,健康、長壽的人身邊到處都是,養生的事還要繼續,真正的養生大師實際上只能是自己。
明白了這些,如果你還鑽在地縫裡,不妨趕忙鑽出來,冬天到了,地縫怪冷的,當心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