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月11日,一位養生“大師”去世了。
林海峰,百度百科標註為“中國內地養生學者”。11月11日,他參加朋友聚餐後突然倒地死亡,據知情人推測,死因有可能是食物中毒。
這位林大師生前的名言是:不要相信醫院和醫生,大米有毒,要想健康,斷食排毒。
這次,毒死林大師的可能不是他看不起的大米,而是大棗。
因為就在幾天前,林大師吃了一袋過期變質的大棗“全身僵硬”。
正常人此時一定會選擇去醫院,但作為發明推廣自然療法的林海峰老師,生平最討厭醫院,最不信任醫生。
他曾多次說過,“除了傳染病急性病,其他的病去醫院沒什麼意義”,並且“大部分病人只要去醫院,就很少能回得來”。
那怎麼辦呢?
林老師還說了,得病就是身體有毒素,排毒才是要務,而且人身上的洞都可以排毒。
之後,林大師毫無異樣地繼續吃美食賞美景晒美女。
11月11日當天,他還發了一篇微博,定位顯示為麗江。
這條微博發出兩個小時後,林大師一命嗚呼。
在他推崇的斷食排毒療法中,不吃碳水化合物,也不吃肉類這種高蛋白,只允許吃蔬菜和水果,把這些蔬菜、水果榨汁,每天8杯,天天如此,絕不可以吃其他食物。
至於理由嗎,則是酸鹼平衡,鹼性食品有益健康的偽科學。
但提出“鹼性食物”的美國騙子羅伯特已經因為耽誤治療時機,害死很多病人,被判賠償一億美元,給抓進去坐牢了。
無獨有偶,除了林海峰。很多 ”養生專家“ 都英年早逝。
022019年6月14日,梅墨生因病去世,享年60歲。人們一片嘆惜,“太意外了!他那麼年輕!”
梅墨生,1960年生於河北,號覺公,齋號為一如堂,畫家、書法家、詩人、學者、太極拳家。中醫影響世界論壇副祕書長,中國武術七段,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
梅先生一生注重養生,在各種報刊雜誌上發表過許多養生經典理論文章,教育大家注意養生。
60歲,剛到退休年齡,和中國人均壽命76歲差距一個“青春少年”的時長。
他原本並不為福斯所知,卻因為“養生大師”“太極大師”與過早逝世聯絡在一起,讓無數中老年人陷入無盡的思考。
03突然想起在群裡看到的一段話:
都說舞蹈能長壽,跳舞的陶金36歲走了;
都說早鍛鍊能長壽,天天在中央電視臺教大家早操的馬華36歲走了;
都說學佛能長壽,向佛的陳曉旭42歲走了;
都說唱歌能長壽,歌手姚貝娜、葉丹、臧天朔、布仁巴雅爾分別於30多、40多、50多歲走了;
都說笑能長壽,一輩子幽默、說笑話的侯耀文、笑林都50多歲走了,李詠才50歲也走了;
都說勤動腦,多動手指能預防老年痴呆,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動腦動眼動表情,動手動腳動全身也痴呆了……
養生到底有沒有效果,有沒有意義?誰能說得清,誰又能講得通?
04老年人有病是常態,無病是例外。
時下,有許多老年人在生理指標與正常值失之偏頗時,助長了過度講究健康的傾向。
以一臺汽車為例,出廠指標與堪用指標一定是不等同的。
如果拿出廠標準檢查我們家家戶戶的在用汽車,恐怕全都是不合格的,但我們不是每天都開得好好的嗎?
老年人血糖稍高一點,血壓稍高一點,只要相對穩定,一點問題也沒有。
現在老年人中流行的理念是“以健康為中心”,這種提法值得商榷。人生在世,應該以快樂開心為目標,健康只是條件,不是目的。
如果以健康為中心,甚至以健康為目的,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喝,一天到晚抱著個血壓計、血糖儀(我確實見到過每天三餐,餐前餐後測六次血糖的朋友),這哪裡是人生?哪有幸福?充其量是戰戰兢兢地苟活著。
近日網上流行一句話:你要過日子,不要讓日子過你。是否也可以用來套用一下老年人健康問題:你應該享受健康,而不應該讓健康奴役你。
05生命有時在於運動,但有時也在於靜養。
經常鍛鍊身體的人會比較健康,但不經常鍛鍊的人未必不健康。健康的人抵卸疾病的能力強,不健康的人抵疾病的能力差,但是如若不被感染重病,照樣也能活得長久。
你看那些病病歪歪的、常年藥罐子不離身邊的人,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活著,把那些所謂的身強體壯的人都“熬”下去了。常言道:柏木桶熬不過破瓦罐,小心駛得萬年船。而生活中常看到過於健壯的人說沒就沒了,根本都不帶商量的。就像體育運動員並不比一般人長壽一樣。
過激的超負荷、超極限運動,只會損害人體、縮短壽命。貌似健康,其實並不長壽。我們可以開展一些適量的體育活動,但不要一決雌雄……
提倡中老年人散步,每天走一個小時就很好。北大老校長馬寅初癱瘓在床,哪有多少運動?但也活到九十九歲。過度的運動會損傷身體,加速人的損耗,加快了代謝並不一定會長壽。
烏龜沒有兔子跑的快,但是烏龜比兔子代謝慢,壽命要比兔子長得多。慢性子的人常常比急性子的人長壽,可能與代謝慢有關係。所謂的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用來形容急性子很恰當。
06許多老年朋友的不健康,恰恰在於過度講究健康。
健康只能說明你的身體狀況好,而長壽則是說明身體的永續性和延續性,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說到底,我們還是要接納大病急病沒有,慢性病老年病有那麼一些,只是基本健康或者說不那麼健康,學會與各種慢性病老年病和睦相處,相依為命,這是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