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寒邪?
寒是冬季主氣,傷人致病的寒邪。如氣溫驟降、涉水淋雨、汗出當風、空調過涼,亦常為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寒邪有內寒與外寒的區別。外寒是外界的寒氣侵犯人體而發生疾病的病邪,傷於肌表,稱為傷寒,直中臟腑的則稱中寒。內寒則是人體機能衰退,陽氣不足而致的病證。內、外寒不同,但可相互影響。如陽虛內寒之人,易感外寒;而外寒侵入,易傷陽氣,引起內寒。寒邪致病 與腎臟關係密切,腎中藏有真陽,為一身陽氣之本。
寒邪的特點?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為陰邪,陽氣本可以制陰,但陰寒偏盛,則陽氣不僅不足以驅除寒邪,反為陰寒所侮,故云“陰盛則寒”,“ 陰盛則陽病”。
若寒邪侵襲肌表,衛陽鬱遏,失於溫煦,則現惡寒、發熱、無汗等,稱為傷寒。若寒邪直中於裡,損傷臟腑陽氣者,謂之為“中寒”。如傷及脾胃,則納運升降失常,以致吐瀉清稀,脘腹冷痛;肺脾受寒,則宣肅運化失職,表現為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腫;寒傷脾腎,則溫運氣化失職,表現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腫腹水等。
2、寒性凝滯:寒邪侵入人體,經脈氣血失於陽氣溫煦,使氣血凝結阻滯,澀滯不通,不通則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徵。因寒而痛,其痛得溫則減,逢寒增劇,得溫則氣升血散,氣血執行無阻,故疼痛緩解或減輕。寒勝必痛,但痛非必寒。由於寒邪侵犯的部位不同,所以病狀各異。若寒客肌表,凝滯經脈,則頭身肢節劇痛;若寒邪直中於裡,氣機阻滯,則胸、脘、腹冷痛或絞痛。
3、寒性收引:“寒則氣收”可使氣機收斂,經絡、筋脈收縮而攣急:若寒客經絡關節,則筋脈收縮拘急,以致拘攣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若寒邪侵襲肌表,則毛竅腠理閉塞,衛陽閉鬱,不得宣洩,故發熱惡寒而無汗。
怎麼判斷體內是否有寒氣?
①、經常虛弱,容易疲勞。
②、手腳冰涼,怕冷。
④、月經總遲到,常有血塊,易痛經。
⑤、腿腳容易水腫。
⑥、下肢容易無力,痠麻,易犯腰痛。
⑦、夜尿多。
為什麼寒邪是現代人常見病症?
除天生體寒外,其實大多數人體內有寒都是後天因素造成的!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後天性造成的寒邪都有哪些表現?
表現一:寒邪是懶出來的
很多不愛運動的人都有這種感受,一到秋冬就容易手腳冰涼。現代人多存在運動量不足的問題,如果人老不運動,陽氣就不能得到充分的生髮,自然容易患寒症。
表現二:寒邪是凍出來的
在這個露臍裝、低腰褲盛行愛美的年代,腰腹部就很容易受寒。夏天愛對著吹空調,窩在空調房裡不願出門,也會導致寒氣入侵,會導致陽氣受損。
表現三:寒邪是吃出來的
如冷飲,以及剛從冰箱裡取出來的瓜果蔬菜,由於溫度低,吃進體內,自然就“寒”,容易影響氣血迴圈,導致血液淤滯。
寒邪有哪些種類?
外寒傷人,起病多急驟,常見面板肌腠、上焦肺衛之證,因此外寒常與表寒混稱;內寒則寒從中生,因涼飲冷史多見,起病緩和,呈慢性發病,常見臟腑經絡、下焦脾腎的症候,因此內寒常與裡寒通用。內外寒不同但卻又相互影響,如陽虛內寒的人,易感外寒;而外寒侵入,易傷陽氣,引起內寒。
從寒邪與正氣的強弱對比,又分為虛寒和實寒。實寒為寒邪甚,虛寒為陽氣衰。實寒為陰寒邪氣偏勝,所謂“陰勝則寒”,多由外邪侵襲而致。虛寒為陽氣虛衰,失於溫化,寒從中生,所謂“陽虛則寒”,多因久病內傷而成。
辨證方向?
辨證一:寒者熱之、溫之,實寒虛寒都以溫熱藥調理。虛寒宜以溫補為主,實寒宜以溫散、辛散為先。
辨證二:脾胃虛寒者需採用溫補脾腎,溫陽利水法。
辨證三:胸不振,寒凝氣滯,氣滯血瘀,心脈痺阻,可採用溫陽通脈,理氣化痰,行氣活血法。
辨證四:溫裡散寒藥多用於脾腎陽虛、裡虛寒證;飲食中加入少量胡椒、乾薑、陳皮,可怯寒邪,保胃氣。
辨證五:辛溫發散藥通過發汗解表,使外寒、表寒從汗而解,用以治療表實寒證。但發汗太過,能耗散陽氣,損傷津液,因此要慎重。
溫馨提醒
1、圖文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未涉及具體用藥)具體症狀還應辨證為主。
3、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都可提出,我將竭盡所能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