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溼”,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並且大部分人體內都是存在“溼”的,但是大家了解的“溼”其實只是表面。實際上,在中醫裡它屬於致病的“六邪”之一,中醫最怕它是因為它容易沾惹其他病邪,出現風溼、寒溼、暑溼等。
而今天要和大家說的是,人人都可能會沾惹上的“溼熱”與“寒溼”。
一、溼熱
現在很多人最容易出現溼熱,原因無外乎飲食、穿著、情緒和身體疾病四個因素。
很多人食物過於豐盛、愛喝酒、暴飲暴食、生冷不忌,傷害了脾胃。脾主運化,脾受傷了,溼氣便容易停留在體內,長期這樣溼熱便出現了。
另外,天氣熱、潮溼,情緒過度抑鬱、思慮,穿著不當等,也可能發生溼熱。
· 臨床表現:舌苔黃膩、肢體沉重,口中黏膩、噁心嘔吐、口渴不多飲、便溏不爽。
· 具體表現因溼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
1.脾胃溼熱:容易腹脹、噁心、厭食、口乾、愛長痘、大便稀薄、小便赤黃。
2.肝膽溼熱:眼睛和皮膚髮黃、小便黃、口苦、噁心、腹脹、舌苔黃厚,甚至出現肝功能異常。
3.下焦溼熱:下焦包括腸道、膀胱和胞宮(子宮)。會有腹痛、腹瀉、口渴、舌苔紅,肛門處會有灼痛感;小便出現尿急、尿痛、尿黃;女性容易出現腰部痠痛,白帶顏色黃、質地粘稠、氣味腥臭等,易患婦科病。
二、寒溼
我們將寒溼的病因分為外界原因和自身原因。一般將風溼關節炎、關節痛等歸於外因。自身原因主要是由於自身陽氣不足導致,如腎陽虛、脾陽虛等。
· 臨床表現:舌苔發白,面色發青、發白、發黑、發暗,反覆的口腔潰瘍,口嗅。
· 具體表現:流出的汗是涼汗;經常腹痛、腹瀉;咳嗽時痰是稀白的,流清鼻涕;
臉上長痘和斑,長溼疹、牛皮癬、白癲風,手、腳長年冰冷;愛打噴嚏,特別是早上起來,遇風噴嚏不斷,感冒發熱時渾身感覺冷;
四肢關節疼痛、頸肩痠痛、肩周炎、腰痠背痛等症狀。疼痛的部位越多,時間越長,代表體內寒溼越重。
寒溼和溼熱都具有脾虛溼盛的特點,表現為食少腹脹、頭身困重、大便黏滯等。
綜上,相信大家對於“溼熱”和“寒溼”都有所了解,所以朋友們在發現自己體內有“溼”的時候,一定要對症下藥,不要盲目祛溼,找到適宜自己體質的方法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