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是入冬後的第三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大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隨著節氣大雪的到來,天氣會越來越冷,降水量漸漸增多。在門診接診的患者中有些是因為吃了火鍋或補藥而口腔潰瘍、牙齦腫痛、臉上冒痘、大便不通、咽喉腫痛,話都快說不出來了。很多人不理解,不是說“冬令來進補,來年可打虎”嗎?怎麼吃個火鍋、吃點補藥就出了這麼多的狀況?冬天到底應該吃些什麼?該怎麼進補?
重在補腎 冬天陽氣潛伏,陰氣盛極,飲食總原則是:減鹹增苦,飲食宜溫;欲補先清,重在補腎。冬天寒氣內應腎,飲食應斂陽護陰,以固收藏之本,尤重補腎。腎為先天之本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內藏“真陰”“真陽”。冬季由於陽氣的閉藏,人體新陳代謝水平相應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動力“腎”來發揮作用,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變化。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冬天腎的功能會偏旺。根據五味歸五臟的理論,鹹味入腎,如果吃得過鹹會使腎氣更旺,中醫認為,氣有餘則制己所勝侮所不勝。腎氣太旺可能損害心、脾兩髒,使心、脾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裡,要少吃鹹味食品,以防腎氣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而有益心臟,常用食物如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茶等。
飲食宜溫 大雪節氣晝夜溫差還是比較大,早晚時間人們會因寒冷而感到不適,首先自己就會想要吃喝溫熱的食物和飲料。因為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食物過寒,可能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迴圈,有損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鬆軟,提倡早晚喝熱粥。
結合冬季宜補腎的特點推薦枸杞菟絲子粥,取枸杞子、菟絲子各30克,加粳米適量煮粥溫服。《神農本草經》記載,枸杞久服堅筋骨,耐寒暑,使人輕身,不老不飢;菟絲子則能補不足,益氣力,二者皆是藥中之上品,且性味平和,皆能補腎,相得益彰。
欲補先清 冬令宜進補,但進補不當可能補出問題,因此中醫學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理念“欲補先清”,意思是要想進補見效,要先把身體裡的垃圾清理乾淨。民諺裡有句話叫“冬吃蘿蔔夏吃薑”,冬天的白蘿蔔有“賽人蔘”的美譽,中醫認為它味甘性寒,可下氣、消食、利尿、潤肺祛痰、解毒生津。日常可以選用新鮮的白蘿蔔,洗淨削皮,切丁,根據個人喜好加生薑或者大棗一同榨汁飲用,連服上幾天蘿蔔汁,可以清潔腸胃,就能將體內淤積的毒素、濁氣通過大小便排出體外,這時再進補就能使補品更好地吸收了。但是素體脾胃虛寒、容易腹瀉的人則不太適合服用白蘿蔔汁,反而要注意保暖,適當運動。另外,冬天急躁易怒容易上火的人,不妨試試以虛掌拍打“三窩”,即腋窩(極泉穴)、肘窩、膝蓋窩(委中穴),這些“窩”都是體內毒素容易堆積的地方,每次連續拍打5~10分鐘,每週1~2次有助於機體排毒。
清除了體內的“垃圾”,才能放心的滋補身體。《黃帝內經》中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冬季補腎順應了自然界和人體陽氣下降潛藏的趨勢,補腎的物質可以順利地藏到腎中,可以達到更好的滋補效果。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地把握住冬季進補的特點,重點補腎,食用核桃、枸杞、狗肉、羊肉、黑芝麻、桑葚子、阿膠等溫性補腎食物。根據藥食同源的理論,《本草綱目》中記載:枸杞子“甘平而潤,性滋而補”功能 “補腎潤肺,生精益氣”;桑葚子則能補肝益腎,生津止渴,且能促進消化、助排便、降“三高”,特別適合冬季服用,榨汁、煲湯、煮粥都很適宜。(本文出自中國中醫藥報,作者系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