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人們的業餘生活也更加豐富多彩,隨之而來的朋友間的聚會也增多,這也就免不了要在飯桌上“小酌”一下。正所謂“小醉怡情,大醉傷身”。
可是為什麼有的人“千杯不醉”?
有的人“一杯倒”?
今天就來揭祕你的酒量到底是大還是小?
1
千杯不醉
—臉通紅、邊喝邊出汗的人最厲害
因為人體內跟酒精代謝有關的有兩種酶,一種叫乙醇脫氫酶,另一種叫乙醛脫氫酶。喝酒臉紅的人一般乙醇脫氫酶活躍,它能迅速將乙醇轉化成乙醛,乙醛會使臉部毛細血管擴張,所以臉變紅。如果乙醛積累得多,不但臉越來越紅,還會出現昏昏欲睡甚至嘔吐的症狀。一兩個小時後,肝臟氧化酶發揮作用,把乙醛轉化成乙酸,臉上的紅色褪去,人也會清醒起來。所以喝酒臉紅的人很容易“上頭”,雖然並不是真的醉但也不會再喝下去,因此不太會喝過量。
2
一杯倒
越喝臉越白的人酒量最小
因為越喝臉越白的人就缺乏這種防禦系統,常常表現“勇猛”,但喝到一定程度就突然不行了。白臉的人需要更多時間的休息,因為酒精的代謝需要一兩天的時間。這類人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活性都很低,酒精得不到酶的處理,只能積累在體內,很容易喝過頭,導致肝臟損傷。
那麼既有高活性的乙醇脫氫酶又有高活性的乙醛脫氫酶會怎樣呢?
那就可謂是酒桌界的“扛把子”了,因為如果兩個酶都高活性,酒精迅速變成乙酸進入迴圈而發熱,所以大量發熱而出汗。這樣的人如果碰到最好敬而遠之,不然趴到桌子下面那個人就是你了。
說來說去,究竟為什麼不同人在喝酒上有如此大的差別?
其實根本原因在於“基因”,其實在出生時,酒精基因就已經決定了其酒量大小,多數父母酒量大的,孩子的酒量也大,父母酒量小的,孩子的酒量也小。雖然俗話說“酒量是可以練出來”,可是由於多次飲酒,經常刺激了肝臟這兩種酶的生成,久之酶的含量便有所增高,解酒的力量加強,酒量也隨之增大,但也只是量的改變,仍然無法完成質的飛躍。
那什麼是酒精基因?
簡單地說,就是和酒精分解有關的一系列基因,有乙醇脫氫酶,乙醛脫氫酶,過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物酶等,決定不同人喝酒之間的反應差異。影響最直接的一個基因是乙醛脫氫酶(ALDH2),如果發生異常,乙醛就會在體內大量堆積,嚴重傷害肝臟。酒精基因是人體基因序列的一段,人在出生時,酒精基因就已經決定了其酒量大小,終身都不會改變。
醫院開展的酒精基因檢測,正是通過檢測乙醛脫氫酶對應的基因型,來分析一個人對酒精代謝能力的強弱,從而判斷是否適合飲酒。
民間普遍存在的幾種看法我們來看一下是否正確 ✔
Q:
北方人比南方人能喝?
A:
錯!“因為性格豪爽,我們就是比南方人能喝。”在各種酒桌上,北方人這句有著優越感的話,引起過多次朋友之間的小型論戰。“這不一定,從基因相同的角度上來說,南方人和北方人酒量的潛質應該是相同的。”有研究報告顯示,因為數千年民族融合的原因,北方人乙醛脫氫酶變異機率在一定程度低於南方人。這是因為乙醛脫氫酶是一種可以誘發分泌的酶,在天氣寒冷或潮溼區域,長期飲酒可以促使更多分泌。所以,在酶活性正常的情況下,生活習慣成為決定酒量的第一原因。
Q:
歐美人比亞洲人能喝?
A:
對!中國是世界上飲酒人數最多的國家,酒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報告卻顯示,從基因上分析,亞洲人卻又是世界上最不適宜大量飲酒的種族。基因確實存在種族差異。歐洲白種人、美洲白種人、黑人與中國人相比,乙醛脫氫酶變異機率很小,因此大部分酒精都能順利代謝,所以看到歐美人能喝,也不用去羨慕,這僅僅是基因上的不同而已。
Q:
喝酒臉紅的人能喝?
A:
錯!在民間的觀點中,有一種說法是喝酒臉紅的人更適合飲酒,其實完全相反。臉越喝越紅,是乙醛蓄積,造成血管擴張產生的,說明乙醇脫氫酶(ADH)正常,乙醛脫氫酶(ALDH)缺乏。這類人頭暈、噁心想吐的現象十分明顯。
Q:
喝酒臉白的人能喝?
A:
錯!如果喝酒後臉發白,那就更嚇人了,說明這類人體內乙醇脫氫酶缺乏,連基本的酒精都很難快速分解,導致酒精蓄積,血液攜氧能力下降,臉因此越來越白。此類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底線,旁人也以為能喝,如果不再節制,很容易發生急性酒精中毒。
喝酒小技巧
李時珍說:“酒後飲茶,傷腎臟,腰腳重墜,膀胱冷痛,兼患痰飲水腫、消渴孿痛之疾”。
未彝尊也說:“酒後渴,不可飲水及多啜茶。茶性寒,隨酒引入腎臟,為停毒之水。今腰腳重墜、膀胱冷痛,為水腫、消渴、孿”。
喝酒的同時要多喝白開水,千萬不要喝茶水。茶葉有興奮神經中樞的作用,醉酒後喝濃茶會加重心臟負擔。飲茶還會加速利尿作用,使酒精中有毒的醛尚未分解就從腎臟排出,對腎臟有較大的刺激性而危害健康。
因此,對心腎生病或功能較差的人來說,不要飲茶,尤其不能飲大量的濃茶;對身體健康的人來說,可以飲少量的濃茶,待清醒後,可採用進食大量水果、或小口飲醋等方法,以加快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使酒醉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