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句諺語:“小寒大寒,凍成冰團。”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小寒是倒數第二個節氣
而今日起,也正式進入三九灸的三九
此時養生保健重在於養腎防寒、排毒祛溼。
說到養腎防寒,就不得不提這條經絡了,俗話說:“小寒不通膀胱經,怎麼養腎都白費”而足太陽膀胱經作為人體中最長的一條經脈,是一條可以走到腦部的經脈,被譽為: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所以膀胱經一定不能被堵住。
另外,古人將十二經脈與十二臟腑結合起來,形成二十四經脈與二十四節氣相吻合、相對應的關係,小寒節氣對應的就是足太陽膀胱經!若在此時疏通它,三九灸效果也會翻一番!
膀胱經該如何疏通?對於艾灸愛好者來說,使用艾灸盒溫灸是一個很不錯的方式。透過刮痧、揉搓、拍打按摩等方式也可以起到疏通的效果。
另外在午後背對著陽光,讓溫暖的陽光照曬背腰處,給背部來一場溫暖的SPA;或者是在家中的地毯上,把膝蓋彎曲到胸前,雙手抱膝,背部在毛毯上滾動,也可以達到疏通膀胱經的效果。
穴位不太好按揉,肉太多。可以用拉抻或敲打的方式。拉伸的方法,就是在床上把腿伸直了,腰往下彎一彎,抻完後,再多敲打一下大腿後邊,尤其是承扶到委中這一段,把痛點敲得都不痛了,膀胱經就通了。
小寒後艾灸膀胱經,4個易淤堵穴位古人把膀胱經比喻成人身體的藩籬,說它是抵禦外界風寒的一個天然屏障。因為風寒之邪通常從後背侵入人體,膀胱經就是人體在後背的一個大柵欄,能防止病魔入侵。
同時,膀胱經又是人體最大的一個排毒通道,艾灸它就可以增加全身的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把人體的廢物從尿液中排出去。
而對於膀胱經上的4個易淤堵穴位,可以每週都艾灸一次,可以起到養腎防寒、祛溼排毒的作用。
01委中穴:排汙口!
膀胱經是身體的“排毒”通道,而委中穴是這個管道上的“排汙口”,經常艾灸它能讓膀胱經更通暢。
另外,中醫有句話叫“腰背委中求”,凡是腰部、背部的問題,都可以透過這個穴位來解決,多多艾灸它就可以通暢這些部位的氣血。
02合陽穴:祛腰肩痛!
合,會和、會集也。陽,陽熱之氣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吸熱上行的陽熱之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膝下部各穴上行的陽氣聚集而成。
艾灸它,能有效緩解腰肩疼痛,可謂百發百中,屢試不爽。
03承山穴:排溼氣!
承山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穴之間。脾土與水液的混合物,行至本穴後,水液氣化而乾燥的脾土微粒則沉降穴周,沉降的脾土堆積如大山之狀,故名承山。
艾灸它,能透過振奮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溼氣。
04崑崙穴:解抽筋!
崑崙穴在足跟部踝後方, 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它最易遭受寒冷地氣侵襲,一旦被寒氣困擾,足太陽經氣則難以上下暢達,就會導致筋脈拘急、屈伸不利、疼痛不舒。
小寒後艾灸膀胱經,三個穴位有奇效,排毒+益腎!小寒後,也是三九的開始,除了艾灸神闕、湧泉兩個大穴外,足太陽膀胱經大杼、膏肓、腎俞作為每日養生保健穴位灸之有奇效。
01大杼穴:頸椎病的剋星
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因為不當的姿勢、過度的緊張使頸肩部的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脈氣受阻,大杼穴就容易氣血不通。
因此,艾灸大杼穴,使氣血暢通,就能改善頸椎病的症狀。
02膏盲穴:祛溼排毒有奇效
我們有時候形容一個人病無可治時,會用“病入膏肓”這個成語,但大多數人不知道,膏肓其實是人體一對重要的穴位。
艾灸膏肓穴,可以把最深處的風寒溼氣淤血灸出來
03腎俞穴:補氣益腎主生髮
中醫講:腎中藏著先天的精氣(分為陰和陽),手腳冰涼是腎陽虛的表現;陰虛的症狀:夜間出汗、潮熱盜汗,腎中的陰精是人體當中的物質基礎。
腎臟的寒溼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艾灸腎俞穴可以排毒的同時為腎臟補充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