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究養生,既有春夏秋天“四時養生”,也有一天十二時辰分段養生法。而“五更”則是對夜晚的一種劃分方法,是建立在十二時辰的基礎上的,所以要理解“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這句老話,就要先將“五更”跟“十二時辰”對應起來。
所謂“五更”即古時人們在夜晚的不同階段打更報時的一種計時方法。“一更”也就是“黃昏”,對應“戌時”,即現代計時的19-21點。“二更”也就是“人定”,對應“亥時”,即21-23點。“三更”也就是“夜半”,對應“子時”,即23-1點。“四更”也就是“雞鳴”,對應“丑時”即1-3點。“五更”也就是“平旦”,對應“寅時”即3-5點。
三更子時,天正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時刻,正值“膽經當令”,也是陽氣開始生髮的時刻,這個時間應是心神安息、平靜的時刻,不宜有傷元神、費勞力的行為,所以有“不貪三更色”的說法。一更戌時,正值心包經當令,是人一天內最應該放鬆、娛樂的時候,吃得過多則會增加心臟、腸胃的負擔,所以晚上這一餐要少吃,做到“不戀一更食”。
五更寅時,正值肺經當令,是陽氣開始復甦的時刻,也是人們一宿中深度睡眠的時刻,這一覺決定了一天內的精神狀態,所以要“不動五更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