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足部對應著人體很多器官都能找到對應的反射,今天足譜科技向大家介紹幾個重要的穴位,便於大家都能更好的掌握。

1、湧泉穴

湧泉名意為人體腎經的經水由此噴湧而出,所以也有腎經經脈第一穴位之說,連通著腎經的體內體表兩條經脈,為人體養生要穴。其位於人體的足底部,蜷足時足底前部凹陷處。對治療頭痛、高血壓、失眠、便祕、癔病等疾病都有明顯功效。在臨床醫學上應用較多,由於此穴為腎經之井穴,常為急救穴位之一。常按摩該穴位可以很好的調節人體神經系統,加速血液迴圈,同時活躍腎經,讓人凝精聚氣,固本培元,保持一天中良好的精神狀態,同時還可以緩解頭痛、喉嚨乾澀、暈厥、耳鳴等狀況。

2、大都穴

大都穴歸屬足太陰脾經俞穴,脾經的生髮之氣在此聚集,為熒火之穴。大都穴主脾臟之功效,有緩解治療腹脹、嘔吐、便祕等作用。其位置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古有脾主四肢一說,可見脾臟的作用之大,經常按摩刺激可主治胃痛、腹瀉、脾熱等症狀。幫助腸胃健康發展,促進腸道正常蠕動,對於上班族來說經常按摩可以減輕壓力。當身體出現消化不良等情況時按摩該穴位也有良效。

3.太白穴

太白穴屬太陰脾經,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太白穴主治胃痛嘔吐,腹脹腸鳴。痢疾,便祕。點揉太白穴還可以調理血糖指數,高者可降,低則可升。

4.大敦穴

大敦穴為體內肝經外輸的溫熱水液,而本穴又為肝經之穴,水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體表後蒸升擴散,吸熱蒸升並循肝經傳於行間穴。有調理肝腎、熄風開竅、安神定癇、理血的功效。其位於大拇趾(靠第二趾一側)甲根邊緣約二毫米處。因為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經常按摩此穴可緩解焦躁情緒等,有使你神清氣爽的效果。

5.太沖穴

太沖穴屬足厥陰肝經。《子午流注·說難》:“太沖乃足厥陰肝所注之俞穴,肝藏血,女子太沖脈盛,則月事以下,太沖又為九針十二原之原穴,五臟稟受六腑水谷氣味精華之衝懼,故曰太沖。”此穴位於於足背第一、第二跖骨之間,跖骨底結合部前方凹陷處。有平肝息風,清熱利溼,通絡止痛的功效。現代臨床常用於治療中風、小兒驚風、頭痛、眩暈、耳鳴等肝經風熱病證。經常按摩還可防止青少年近視等。

6、足竅陰穴

此穴位意指人體膽經經水迴流的空竅之處,位處膽經和人體體表經脈交匯之地,也是人體重要的穴位之一。其位於足底第四趾的末節處,經常按摩該穴位對可以緩解頭痛,暈眩,目赤腫痛,耳聾,耳鳴,喉痺,胸脅痛等,對老年群體來說,掌握這個穴位的按摩方法對健康養生更有功效,尤其是耳鳴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7、獨陰穴

獨陰穴是治療女性疾病的重要穴位,是調節女性身體的一個重要穴位,該穴位可治療女性月經不調導致的陰痛等症狀,有古著稱獨陰作奇穴,在調和氣血,理氣止痛方面療效顯著。獨陰位於足底第二趾的關節中點處,女性出現有陰痛、月經不調等症狀時,可以通過按摩該穴位進行緩解,用艾條溫和灸治獨陰穴10—15分鐘,一天一次,可以緩解治療心絞痛、胃痛、胸痛、疝氣、月經不調等。

8、申脈穴

申脈穴是足太陽膀胱經上的重要穴位,膀胱經氣血在此變為涼溼之性。該穴位於位於人體的足部外側,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對失眠、頭痛、眩暈、腰腿痛、足踝關節痛、下肢痿痺、目赤腫痛等有很好的效果。經常按摩申脈穴還可以治療祛寒症、增進耐性的功效。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睡前這七個壞習慣,可能比熬夜還“催人老”,要想老得慢,要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