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了!”是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臉上冒痘是上火了,口腔潰瘍是上火了,口氣大是上火了,便秘了還是上火了......總之突然的身體不適好像都和上火有關。一千個人口中,就有一千種上火的解釋,但誰說的才是真的?
中醫裡的「上火」指什麼?
「上火」為民間俗語,又稱“熱氣”,中醫認為人體陰陽失衡,內火旺盛,即會上火。因此,所謂的“火”是形容身體內某些熱性的症狀,屬中醫“熱證”範疇。
雖然說,很多症狀比如口腔潰瘍、咽喉腫痛、面部皰疹等的確是“上火了”。但實際上中醫中說的「上火」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
中醫裡將「上火」分為“實火”和“虛火”兩大類。一般認為:
實火(實熱):實火又叫陽亢,即陽氣太過旺盛。多由於火熱之邪內侵或嗜食辛辣所致,而精神過度刺激、臟腑功能活動失調亦可引起實火內盛。持續時間較短,經飲食、生活調理,一般一週左右就能自愈。虛火(虛熱):指體內的陽是正常的,但陰液被過度消耗,陰不足以制陽,故陰虛火旺。多因內傷勞損所致,如久病精氣耗損、勞傷過度,可導致臟腑失調、陰血虛損而生內熱,內熱進而化虛火。症狀相對較輕,區域性紅腫熱痛不明顯,但是持續時間較長。針對不同的起因和病症,上火的表現也是千差萬別,如果沒有分清為何上火,是實火還是虛火,只知道喝點涼茶,吃點“三黃片”,一味的去火反而會傷腎傷脾,越來越嚴重哦~
上火部位不同,滅火方法不同!
中醫以臟腑為基礎,可從心火、肝火、肺火、胃火、腎火5個方面來看待「上火」,不同部位的上火,不僅有不同虛實的症狀,還有不同的去火方式。
1
●
心火
「心火」的典型症狀:心煩急躁、口舌糜爛、生瘡,心悸失眠。
實火證候:牙齦腫痛、口乾、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虛火證候:低熱、盜汗、心煩、口乾等。降火食方:降實火可用帶芯蓮子湯,或用蓮子芯、燈芯草泡茶;降虛火可用酸棗仁煎水代茶飲,也可用生地、麥冬。心火過旺的人,重要的是要保持良好心態,少喝酒多運動。飲食上可適當多吃性寒而味苦的食物,如苦瓜、苦菜、百合、苦丁茶類,多食酸棗、紅棗等補養心腎之品。
2
肝火
「肝火」的典型症狀:急躁易怒、頭痛眩暈、目赤耳鳴、面紅耳赤、口苦咽乾。多為實火,虛火相對較少。
實火證候:除典型症狀,還有眼睛紅腫疼痛、口苦口乾、小便黃赤、大便乾燥等。虛火證候:除典型症狀,還有眼睛乾澀、手腳心發熱、內心煩躁、睡覺時出汗、舌紅少津等。降火食方:降實火可用決明子泡水喝,如果症狀再重一點可用野菊花泡水喝;降虛火可用枸杞15克,加杭白菊一起泡水喝,還可以將黑芝麻炒熟吃。肝火過旺的人,關鍵在於制怒,飲食上不宜吃辛辣、腥味及過膩過酸、煎炸食品,更重要的是保證睡眠,睡眠不夠或睡眠質量不高,也會造成肝火上升。
3
肺火
「肺火」的典型症狀:鼻孔出氣有熱燙感,咽喉幹痛、燥熱咳嗽、痰中帶血等。
實火證候:除典型症狀,還有咳嗽痰多、或咯黃痰或腥臭膿痰、咽喉腫痛、便秘尿黃、舌紅苔黃等。虛火證候:除典型症狀外,伴有乾咳無痰,或少痰而黏稠,或痰中帶血,聲音嘶啞,夜間盜汗等。降火食方:降實火可以多吃苦瓜、冬瓜清熱瀉火;降虛火可用麥冬、北沙參、瘦肉一起煲湯,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另外玉竹、百合、羅漢果等也有清肺養陰的功效。肺火過旺的人,要避免或少吃辛辣、溫補的食物,減少進食熱性水果如荔枝、芒果、桂圓、櫻桃。適當吃一點偏涼的食物,如白蘿蔔、大白菜、芹菜、楊桃、枇杷等,有助於降肺火。
推薦:羅漢果豬肺湯
鍋內加水,將羅漢果敲碎,和洗好的杏仁、百合一起倒入鍋內,再將處理乾淨的豬肺也倒入鍋中。大火煮開後,小火煲一個小時,適當調味即可。
4
胃火
「胃火」的典型症狀:口乾、口氣重,易便秘,這說明你可能有胃火了。胃火很常見,多與飲食有關,天氣乾燥的地區和季節,很容易被“點燃”。
實火證候:常有上腹部不適,伴有多食易飢、口乾、口苦、煩躁不安、大便乾結、牙痛、牙齦出血、鼻出血、舌紅苔黃等。虛火證候:表現為口渴、飲食減少,時有輕度腹脹、低熱或潮熱、大便乾燥、舌紅少苔或無苔等。降火食方:胃實火可適量吃些海帶根、西瓜;胃虛火可適量吃些蜂蜜、梨汁、甘蔗汁等。胃火過旺的人,在平時應少食辛辣過熱,肥甘厚味之食,雪梨、甘蔗、綠茶、荸薺、生藕是滅胃火的五個寶。
推薦:雪梨蘿蔔汁
雪梨1個、蘿蔔200克、蜂蜜2勺。
將雪梨、蘿蔔洗淨去皮,切成小塊,放入攪拌機打碎成汁,放入蜂蜜攪拌均勻即可飲用。
5
腎火
「腎火」的典型症狀:頭暈目眩,腰膝痠軟,牙齒鬆動疼痛,潮熱盜汗,耳鳴耳聾,男子遺精,女子閉經、不孕或見崩漏等。
腎火旺多因“陰虛不足”導致,可以用“清補”的方式去腎火,如西洋參片泡水代茶飲等。飲食上以滋陰為主,可吃黑木耳、枸杞、桑葚、西紅柿、豬血、蜂蜜、牛奶、鴨血、鴨肉等。
冬天艾灸,如何對症降火?
天氣乾冷,室內暖氣很足,很多人的身體就“上火”了。
冬季上火,罪魁禍首就是“燥”:一是天氣乾燥;二是室內取暖溫度高;三是進補季節,許多人飲食過於溫熱。另外,年末壓力大,也容易上火。出現口乾舌燥、咽乾、鼻幹、大便乾燥等症狀。
1
大陵穴降心火
大陵穴,位於腕掌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大陵一穴,出自《靈樞·九針十二原》:“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
艾灸大陵穴能夠調節心包經的氣血及心臟功能,使心火平熄。
2
太沖穴降肝火
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太沖穴是肝之精氣匯聚最深的地方,太沖穴按上去很痛的人,一定是愛生氣、精神壓力大、肝臟有問題的人。
有人把“太沖穴”比作人體的出氣筒,因為它是肝經的原穴,艾灸這個穴位,能夠把肝火消散掉。
3
魚際穴降肺火
魚際穴,位於手外側,第1掌骨橈側中點赤白肉際處。《中國針灸全書》有言:“本穴具有清肺熱的特點,凡外感風熱、燥熱傷肺,或陰虛內熱、熱傷肺絡等所導致的病證,均可取魚際穴。”
4
內庭穴降胃火
內庭穴,在足背當第2、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內庭穴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滎”有泉水已成小流的意思。《靈樞·本輸》中說:“內庭,次趾外間也,為滎。”
艾灸內庭穴具有清胃瀉火、理氣止痛的作用,可以說是熱證、上火的剋星。
5
照海穴降腎火
照海穴,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照海”顧名思義是指腎經經水在此穴大量蒸發,具有吸熱生氣的作用,正好能緩解上火之類的問題。
如果怕經常艾灸引起上火,可以每週泡腳3次,並且搓雙腳的腳底板各100下,點按或艾灸三陰交、湧泉穴,這樣可以起到平衡陰陽、預防上火的作用。
不管是我們身體哪一部分“上火”了,適量多喝點水都是有用的,這樣不僅可以降火還可以滋陰。除了直接喝水之外,也可以喝些茶飲,如枸杞菊花茶,金銀花茶,玫瑰花茶、陳皮普洱茶等,多喝些湯湯水水,讓你這個冬天水水潤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