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癮是什麼?嚴格來說煙癮是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尼古丁上癮,二是心理成癮。
我們生活中通常說的煙癮一般都只指尼古丁上癮,那尼古丁上癮真的就是尼古丁增加人腦多巴胺的分泌,讓人產生愉悅感嗎?大錯特錯。
首先,多巴胺並不能直接給人帶來快樂和愉悅感,這只是媒體的渲染,現代關於人腦的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多巴胺的本質是讓人產生慾望,產生去追求某事更大的動力,而這事是好是壞,結果是快樂還是悲傷,跟多巴胺就沒有任何關係了,也就是說多巴胺只是加深你去“搞”的慾望,至於你“搞”得咋樣,那它就甩手不管了。
對於任何事情的追求,在這一追求的過程中,本身就會讓人產生滿足感,而菸民最直接獲得的其實是這種滿足感。
其次,在吸菸過程中,吸一口煙之後,幾秒鐘之內,尼古丁就能到達大腦,產生作用,刺激大腦的多巴胺分泌增加,然而,這一過程,會減弱大腦自然分泌多巴胺的能力。
在幾十分鐘內,人體中尼古丁含量就會因為代謝極速下降下去,這時候,多巴胺的分泌不足,就會開始導致人腦多巴胺受體的不滿足,要多巴胺受體自然恢復正常需要一個相對來說比較長的時間,但我們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辦法,那就是再來一支菸。
隨著尼古丁的再次攝入,大腦又開始分泌大量多巴胺,同時又一次減弱大腦自然分泌多巴胺的能力,儘管這種增加分泌量和減弱能力的程度都很小,但隨著時間的累計,量產成質變。於是現實中有一些幾十年煙齡的老人會達到“連續抽菸”的境界。
這種刺激多巴胺受體的過程,類似於讓你待在一個嘈雜的環境,突然安靜下來後,你會感到片刻的安寧和愉悅,而當你平靜下來後,你再想體驗這種安寧就必須再次置身於相同甚至更為嘈雜的環境中。
後來你逐漸忘記,其實你本身就有這種安寧和愉悅的能力,只是缺少對比,讓你以為你需要的是“嘈雜的環境”!
瞭解了尼古丁進入人體的本質之後,再去解釋香菸的作用也就簡單很多了,這也是為什麼,菸民們快樂需要吸菸,興奮需要吸菸,悲傷也需要吸菸,失落還需要吸菸。吸菸可以同時搞定兩種完全相反的情緒,並不是因為它是仙丹妙藥,而是吸菸減弱了你感受情感和修復情感的能力,並可以暫時恢復這種能力。(注意,對菸民來說,是暫時恢復這種能力,而不是相對不吸菸的人增強)
說了尼古丁上癮的本質,那心理成癮又是個什麼玩意兒呢?聽起來很嚇人的樣子
其實心理成癮是一種很常見很普通的事~洗腦和恐懼。不理解的人通常會有兩種思想,一是不屑:說得那麼花裡胡哨,不就是習慣嘛;二是逃避:那我就不去鳥你,不知道就不會帶來更多恐懼了。
心癮(心理成癮)絕對不是一種習慣,我們每個人都有無數自己獨特的習慣,還有無數跟別人相同的習慣,隨著時間推移,我們總在不斷拋掉舊的習慣,形成新的。然而抽菸,對於菸民來說,恐怕是除了吃飯睡覺以外最能堅持的一件事了,甚至“飯可以不吃,煙不能不抽。”,這還是習慣嗎?
吃飯睡覺是動物生存的生理本能,而不是習慣,吸菸也就更不可能是習慣了。那難道吸菸也是本能?這就更扯了,所有菸民應該都知道自己吸第一根菸的感受吧,咳嗽,頭暈,噁心,說明我們身體本能是排斥它的。
其實我們的心理之所以會依賴上香菸,是因為這個社會和自身周邊環境對我們的洗腦。從小我們看電影電視劇,影視劇中就充斥中吸菸的畫面,戰場計程車兵吸一支菸,手也不抖了,腿也不顫了,有勇氣衝上去拼命了;大佬吸一支菸,霸氣更甚了,發哥用美金點菸的名場面,怕是現在很多人都還儲存著;美女吸一支菸,就更加嫵媚性感了,本來只是眼睛瞪直的路人甲開始流口水了;臨刑前的犯人,“你還有什麼要交代的?”“給我來支菸吧”……這些影視片段都在悄悄告訴你,煙能給你勇氣,讓你成熟,增加魅力,彌補遺憾等等等等。
當你還是個孩子,周圍的大人嘴裡叼著煙,一副很享受又很酷的樣子,卻告訴你,你不能抽菸,這玩意兒會上癮,有害處的。一個不懂任何心理學的農村老太太都知道,這種的事的結果必然是,更加增強了你想抽菸的好奇心。
於是在這種種心理的加持下,你終於點起了一支菸,裝酷的最直接結果是,你被嗆得七葷八素,頭疼,咳嗽,噁心,反胃等負面感受隨之而來。最可怕的事來了,正是這些負面感受,讓你的潛意識放鬆了對香菸的警惕,潛意識認為“這玩意兒這麼難吸,我怎麼可能上癮呢?絕對不可能!”於是為了裝酷,為了所謂的勇氣,放鬆,愉悅等等理由,為了抽菸不被再嗆到,你開始了“艱難的學習抽菸之路”。
沒有人一開始就對香菸的感受是很舒服的,所有人都有一個或短或長的學習過程。當你一支多過一支的抽著煙,甚至有的人已經十幾年煙齡了,仍然不承認自己已經上癮,覺得自己隨時可以放下煙,當然這種想法更多在20歲以下青少年和短時間煙齡的人,直到某天突然想放下煙卻發現,早就回不去了。不管你承不承認,當你抽第二支菸,也就是開始學習之路時,你就已經上癮了。後面只是不斷強化這個心癮而已。
尼古丁戒斷反應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頭暈,嗜睡,無力,噁心,無精打采等等嗎?無稽之談!尼古丁的戒斷反應事實上非常的輕微,甚至很多老菸民抽了一輩子煙也戒了一輩子煙,都很難在主觀上感受到戒斷反應。
尼古丁的戒斷反應,其實就是你大腦的多巴胺受體告訴你的身體,你需要尼古丁攝入了,類似於你的胃告訴你需要吃東西了,但比這種感受要輕得多。
更像是,血糖低了,或者身體缺乏能量,讓你覺得你突然想吃糖,又或者你突然想吃辣等等這些狀態,在沒有外界的刺激下,你的身體突然出現這些感受,都是你的某種生理需要,這些感受非常輕微,傳到你的意識之後,你的主觀意識只會認為這是一個突如其來的想法而已。
尼古丁階段反應就是這麼輕微,無法描述又不知所措的正在戒菸者,通常就會把這種感受當成飢餓感,就去吃東西,於是“戒菸讓人發胖”的說法就流傳出來了。
頭暈噁心等真實的負面感受其實就是認知失調搞的鬼,假如你給一個人長期吃一種仙丹(麵粉白水丸),然後告訴他有絕症,必須每天一粒這種仙丹,當他也相信了這麼回事,並堅持吃了很久以後,你突然不給他這種仙丹了,那這個的人真實負面反應絕對不止頭暈噁心等,甚至真的會死掉。
為什麼你想了各種辦法都戒不掉香菸?戒菸真的不需要很大的意志力。俗話說得好,對症而下藥。
先看看我們常見的戒菸方法:
意志力戒菸法:啥也不說,老鐵我敬你是個人物,有大毅力。成功率小於1%。代替療法:通常我們去醫院或者藥店,都會推薦我們用這個方法戒菸,就是使用一些尼古丁替代產品,理念是先改掉抽菸的習慣,再戒掉尼古丁毒癮,分而治之,可惜的是,抽菸不是習慣,心癮也無法戒除。成功率3%到5%。各類衝擊療法:醫生語重心長“再抽菸兩個月你就要掛了”“煙戒了你這病還有希望”又或者,給你看看正常人的肺,再給你看自己的肺,看過之後3天吃不下飯都屬於基本心態,更別說抽菸了。各類衝擊療法成功率也大概3%到5%。不常見的包括催眠在內的各種心理戒菸法,普遍成功率都要高於普通戒菸法數倍,甚至還有高達95%的成功率。
你戒不掉香菸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你意志力不夠,而是方法不科學
哪怕你真的意志力強大,硬撐著戒掉了,通常這類人都有一個無比堅定的戒菸理由,比如再抽要死了,身體狀況變差,或者馬上生兒子了,為了寶寶必須戒菸,為了孫子必須戒菸。如果有一天,這個理由不再堅定了呢?你會不會又復抽?
戒菸大約3周,尼古丁對你的影響就完全消失了,可為什麼那麼多人戒菸幾個月,半年,一年,幾年,又復抽了?就是因為他們只戒掉了更簡單的尼古丁上癮,而沒有戒掉心癮。
假如我們把抽菸心理成癮比作是有十層功力的大寄生蟲,那麼尼古丁上癮就是隻有一層功力的小寄生蟲。
如果大寄生蟲沒死,你只是殺掉小寄生蟲,那麼當然需要你有極大的意志力才能維持不抽菸的狀態,為什麼?戒菸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困難,對於菸民來說解決困難怎麼辦?當然是點支菸了,這就成了雙重困境,惡性迴圈,所以常規戒菸的辦法戒不掉,也就很好理解了!
如果我們能理解了香菸洗腦的本質,從心理上開始放下了香菸,也就不會再需要我們用大毅力去對抗心癮了,那尼古丁這個小寄生蟲,也就是手到擒來的事了。
文‖胖虎
希望大家早日戒菸,擺脫香菸的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