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猝死到底有多可怕?

“猝死”從醫學定義上講,是指患者發病(有不舒服的感覺)一個小時內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有資料顯示,突發死亡中約70%和心臟疾病有關,約20%和顱內出血有關,約10%和肺栓塞有關,非常少數與其他疾病有關。

熬夜或者過度勞累是否會導致猝死

“我還年輕,我身體挺好的,偶爾熬夜也沒事兒。”這是很多年輕人對自己的評價。工作或社交至凌晨1、2點在他們中早已見怪不怪,透過外界不斷地刺激和自我主觀意識來調動交感神經的興奮,使得身體原有的交替規律被打亂,就很容易出現血管痙攣。如果這個年輕人身體沒有任何潛在的疾病,他可能不會出現猝死的情況,但很多時候大家並不能準確地掌握自己的身體情況,一次偶然性的因素,比如熬夜、喝酒,很可能就促發了急性冠脈綜合症的發生,最終導致悲劇性的結果。

熬夜是導致猝死的誘因,更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產生的直接原因之一。長期熬夜會導致內皮細胞受損,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會加重對其功能的影響,而不斷地熬夜、興奮、緊張無異於雪上加霜,大大提高了冠心病發生的風險。

熬夜不怕,我可以再補回來

“這樣的想法是非常錯誤的。”金澤寧說,覺千萬不能以“補”的方式來解決。“熬夜”不單單是睡眠時間的減少,更多是指睡眠質量不高,生活節奏發生變化。身體有較為固定的日夜活動規律,大約晚上11點左右分泌褪黑素,迷走神經開始興奮,心跳變慢、血管舒張、唾液腺、汗腺分泌減少,進入低代謝狀態;而凌晨3、4點或更早些,迷走神經系統開始向交感神經系統過度,此時交感神經興奮性逐步提高,心跳緩慢增快,雖然身體仍處於睡眠狀態,但已轉變為淺睡眠。“補覺”看起來好像是睡了和夜晚同樣長的時間,但如果睡眠週期變為凌晨3點到下午3點,體內的激素水平就會發生改變,整個人看起來就會很沒有精神。因此,睡眠時間的長短不是機械性的累計,睡在正確的時間點才是最重要的。

猝死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

猝死人群按年齡可分為45歲以下的青年和45歲以上的中老年。先天、遺傳或基礎性疾病是45歲以下青年發病的主因,如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先天性冠狀動脈異常或突發高血壓導致動脈瘤破裂等。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問題出現在年輕人身上,發生猝死或者心梗的情況也越來越年輕化。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每年猝死的發生率約70萬左右,45歲以下的青年人比例逐年增加,基本超過了總人數的1/3,而年齡也不再作為發病的絕對診斷依據。

怎樣做能有效降低猝死的發生

定期體檢。無論是單位組織還是每年例行的體檢一定要做。現在很多年輕人認為自己很健康,就放鬆了對體檢的重視。專家建議40歲以上男性及45歲以上女性,在體檢時應做“冠狀動脈CT”檢查,如果沒有問題,每5年複查一次。規律生活。工作的效率比工作的時間更為重要,年輕人不要期望透過不斷延長工作時間來透支體能的極限,這樣可能會造成很多危險因素髮生的比率。晚上10點後不要進行過於興奮和緊張程度較大的工作,每天要保證6-8小時充足而有效的睡眠。

如何減少猝死發生

心臟是人體的發動機,興奮、劇烈運動、壓力大或者悲傷時,如果感到心前區不適,一定要及時就醫。“心前區不適”不單指手能摸到的左側胸部上方的疼痛,事實上在臨床上“鼻子以下、肚臍以上”的範圍內,任何跟情緒活動、體力活動相關的首發不適,都應考慮心臟病發生的可能,很多患者會表現出胃痛、腹瀉、甚至牙痛等症狀。

如果是突然發病的急性症狀,“硝酸甘油”有助於緩解整個冠狀動脈痙攣的情況;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突然的意識喪失,這時如果身邊有其他人,在緊急呼叫醫療救援的同時,應馬上進行心肺復甦,早一分鐘救助,就多一分鐘的希望。

14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一文粉碎2020年的20個健康謠言,請轉發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