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何為感冒?感冒,現在我們多認為西醫所稱的上呼吸道感染就是感冒。其實感冒是中醫的稱呼。它既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也包括流行性感冒。
感冒來源於宋代。最早是北宋時期,北宋時期官員有一個辦公的地方,叫做館閣,館閣晚上會有值班的官員,官員如果值班了生病了,他就會在一個布上寫上一個害肚子,就是生病了肚子疼,拉肚子了不能值班了,所以寫請病假的本,就叫害肚歷。到南宋的時候,因為當時的文人很容易做對子,他們覺得這些病是由於感染風寒引起的,所以他就把請假的本又叫做感風簿。我感了風寒以後冒出來了,冒的意思就是我壓不住了,不得不請假了。到清朝的時候,更為流行,感冒成了官員們請假的最常用說辭。
感冒就這樣來的。如今感冒成了臨床中常見的一種疾病,因為兒童正處在生長髮育階段,臟器功能並不完善,免疫功能低,抵抗力差,更是容易感冒。感冒雖然常見,但是若不能及時診治,還能引發急性中耳炎、鼻竇炎、肺炎,甚至心肌炎等。真可謂,感冒雖然為小恙,也是百病之源。
西醫認為多由病毒感染所致,多為對症治療。如果有繼發細菌感染,就會加上抗生素。但是目前國家對抗生素管控很嚴格,就是因為既往太過濫用,造成了耐藥性,也就是說過去針對這種細菌,這種抗生素很管用,現在因為過度用,效果不好,或者沒用了。另外,還有不少患者服用這種藥物後,出現腹痛、噁心等許多不良反應。也有不少治療後遺存咳嗽、頭痛等一些後遺症。
而中醫對感冒的診療有幾千年的歷史。四診合參,兼顧肺、胃、肝等各個臟器,不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因人制宜,整體論治。若能辨證正確,2-3付藥就能收到很好效果,而無其它不適。
中醫的學習是一種繼承創新的過程。沒有繼承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沒有創新,很容易坐井觀天,踏步不前。醫聖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寫成《傷寒雜病論》。我們總結了數位當代兒科大家對感冒的辨治心得,以期對大家對感冒的中醫治療有進一步認識。
劉韻遠教授認為:
1.感冒初起,病位在表,當驅邪解表
2.治不及時,容易由表及裡,由寒化熱
3.感冒三日不解而成溫
4.小兒易寒易熱,寒熱之間不能截然分開,寒熱並見者居多
5.用藥不能或寒或熱,而是寒熱並用,只是有所側重
6.治療要因時制宜。春夏秋冬用藥各異。
7.風寒偏重:發熱無汗,打噴嚏、流清涕,畏寒怕冷,喜依偎母懷,睡時蜷臥,程雞皮樣面板。大齡兒童有頭痛,咽喉疼痛症狀。舌尖有紅點散在,苔薄白,脈細數,指紋不現。
風熱偏重:感冒後1-2日內鬱化熱,突然高熱,汗出熱不解,精神睏倦,嗜睡,口渴或煩躁,面紅目赤或咳喘痰鳴氣促,或咽喉腫痛,乳娥化膿。舌質紅,苔薄黃白,脈數。
8. 風寒偏重,以辛溫發汗解表,佐以辛涼透熱,常用自擬荊防湯加減:
荊芥10 防風6 紫蘇梗6 白芷6 生薑3片
柴胡6 桔梗6 太子參15
9. 風熱偏重,常用銀翹散合桑菊飲:銀花、連翹、桑葉、菊花、桔梗、石膏、黃芩,若高熱重者可將石膏、黃芩加量,咽喉疼痛用板藍根、蟬蛻;咳重加前胡、白前。大便秘結,加熟大黃或玄參
王烈教授認為:1.小兒感冒病因為風和毒,此毒借風而存,依風而行,稱風毒
2. 治病兼寒挾熱形成或風寒挾毒或風熱挾毒
3. 傷於寒:畏寒怕冷,鼻塞流涕,無汗苔白,脈浮緊;
傷於熱:畏風怕熱,鼻幹或流濁涕,咽喉紅腫疼痛,體溫上升,汗出熱不解,舌苔薄黃,脈浮數
4. 以大青葉、板藍根、連翹、連翹等清熱解毒之品為底
風寒則輔以麻黃、桂枝、紫蘇、荊芥各6g,風熱則輔以柴胡、薄荷、射干各6-10g,蘆根30g
5. 板藍根沖劑、桑菊感冒沖劑可選用
金紹文教授認為:1.有一分表證,就用一分表藥
2. 治療選用性味相近而作用不同藥物配成藥組
3. 風熱感冒輕症:桑葉、薄荷、白蒺藜、牛蒡子
4. 桑葉輕宣上焦
5. 薄荷配蒺藜散風力強
6. 牛蒡子利咽宣肺
7. 風熱重症,邪在氣分,發熱高,咽喉紅赤:牛蒡子、薄荷、銀花、連翹、梔子(宣中有清,清中有宣)
8. 高熱苔黃,咽喉乳娥腫大,大便秘結,表裡熱重:薄荷、石膏配涼膈散
9. 一年四季,用藥有所側重
10. 夏季感受風邪陰暑:香薷、薄荷、藿香、佩蘭,舌苔白為用藥指徵,配薄荷,以宣散
11. 風寒重,頭痛鼻塞,發熱不高,咳嗽,荊芥、防風、薄荷、白蒺藜,微辛微溫,輕清宣散
12. 感冒挾滯挾痰挾驚
13. 挾滯可選焦三仙、大腹皮、枳殼、青陳皮、保和丸、萊菔子、檳榔等2-3味
14. 脾氣鬱結:長期腹滿飽脹,不思飲食:越鞠丸
15. 咳嗽有痰,痰聲漉漉,初起配合宣肅肺氣,用浙貝、甘草、前胡、桔梗
16. 痰熱:瓦楞子、海浮石、桑白皮
17. 風寒挾痰:半夏、陳皮、紫蘇子
18. 感冒挾驚:哭鬧不安:鉤藤、珍珠母、石決明
19. 風熱初起,咽喉癢痛不適,前胡、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清熱化痰利咽
20. 風寒咳嗽:炙麻黃、杏仁、甘草、浙貝、陳皮、半夏
21. 風邪挾燥:桑葉、杏仁、浙貝、沙參、麥冬、桔梗、甘草、蟬蛻
22. 炙麻黃常用3g
23. 濃涕,咳嗽黃痰:桑白皮、黃芩、浙貝、陳皮、杏仁
24. 發熱、咳嗽氣喘,痰黃:炙麻黃、杏仁、甘草、石膏:痰熱壅盛
25. 痰火鬱盛咳嗽不爽:桑白皮、地骨皮、白前、黛蛤散
26. 清肺化痰處方中加用清熱解毒之品:蒲公英、板藍根、金蕎麥、魚腥草、野菊花、金銀花
27. 苔薄黃、大便幹,可用石膏,石膏配麻黃:清肺,瀉火。生津
28. 二陳湯常用止咳化痰藥
29. 舌苔白厚膩:三子養親湯溫化寒痰
30. 苔黃、便幹:瓜蔞
31. 痰多、苔膩、腹脹:厚朴、枳殼:理氣化痰
32. 咳嗽喉中痰鳴:麻黃、葶藶子、射干:平喘化痰
33. 寒盛、痰稀,苔白滑:細辛
34. 鎮咳:浙貝用於咳嗽初起,咽癢乾咳,配麻黃、桔梗等宣肺之品
35. 紫菀配桔梗:開肺化痰止咳:咳嗽痰多、咳喘不易
36. 咳嗽陣作,面紅目赤:痙咳:地龍、蜈蚣
37. 清熱化痰通絡:絲瓜絡
38. 發熱超過39℃,無論寒熱,加用板藍根、蒲公英以清解鬱熱
39. 乳蛾紅赤腫大,用生大黃5-6g
40. 體溫起伏不平,一般退熱藥無效,小柴胡或蒿芩清膽湯
曹頌昭教授認為:1.感冒除了傷風感冒,還有病毒性時行感冒
2. 時行感冒:病程較長,發熱較高,持續不退或朝輕暮重,全身症狀重,區域性症狀輕
3. 臨床表現風邪不重而裡熱偏重
4. 治療以疏表清裡,利咽解毒:荊芥10、板藍根30、馬鞭草30、貫眾30
5. 根據熱型、出汗情況、乳蛾腫大 程度增減藥物
6. 寒熱起伏伴惡寒:加柴胡6g、黃芩10g、青蒿10g以和解清裡
7. 身熱有微汗,加銀花、連翹各10g以辛涼解肌清熱
8. 熱甚有汗不解,加薄荷6g,石膏30g,既解表又清裡
9. 夾痰:浙貝、海蛤殼、海浮石各10g
10. 夾驚:梔子、豆豉各10g、鉤藤15g、殭蠶、九節菖蒲、天竺黃、遠志各6g
王玉玲教授認為:1.小兒體屬純陽,易從熱化,臨床風熱證候多見
2. 容易夾滯
3. 高熱便閉,咽喉紅腫、疼痛防熱極生風
4. 咽紅髮熱、舌質偏紅:皆為風熱:桑菊飲、銀翹散、翹荷湯
5. 連翹疏散功能比銀花好,菊花容易引起嘔吐,舌苔厚膩一般不用
馬新雲教授認為:1.小兒生機旺盛,陽常有餘,易於火化,風溫較多
2. 銀翹散:銀花10g、連翹9g、竹葉9g、薄荷6g、牛蒡子6g、荊芥6g、桔梗6g、甘草3g、蘆根15g
3. 根據證候不同、體質強弱、疾病輕重、時令節氣不同加減藥物
4. 高熱汗出,連翹增至10-12g,銀花減為7-9g,加強清熱解毒之功,降低銀花疏表出汗之弊
5. 發熱無汗或少汗,微惡寒,四肢逆冷:風熱鬱閉肌腠:銀花10-15g、豆豉10-12g、薄荷6-8g、荊芥6-9g
6. 頭痛重,荊芥改為荊芥穗,加菊花10g,上升諸陽之首,清熱散風止痛
7. 咳嗽重,加瓜蔞皮8g,增加桔梗為8-10g
8. 發熱驚悸不安,重用薄荷10g,殭蠶10g,疏風清熱鎮驚
9. 咽紅充血,減去荊芥,防其性溫入血,重用牛蒡子9-10g,另加板藍根10g,佐梔子6g,以清熱涼血,解毒利咽
10. 咽紅,扁桃體化膿,減荊芥和豆豉,重用銀花10g,連翹12g,牛蒡子10g,加山豆根10g,馬勃8g
11. 扁桃體腫大影響呼吸,加射干4-6g,清熱解毒開痺利咽
12. 頜下淋巴結腫大,加山慈菇10g,玄參8g,軟體散結,解毒利咽
錢育壽教授認為:1.感冒病位在肺,肺主皮毛,要宣肺散邪
2. 辛溫發散:蔥豉湯、杏蘇散、香蘇飲、荊防敗毒散
辛涼發散:桑菊飲、銀翹散
3. 宣肺用三拗湯
4. 麻黃為治療外感表藥基本藥物
江育人教授認為:1.黃芪桂枝五物湯防治小兒虛性感冒
2. 易感兒:弱不禁風、喜歡出汗、尤其夜間、面色晄白少華、飲食挑剔、夜間發熱、肢端不溫、咽紅、乳蛾腫大,但不充血,舌苔薄白,多無厚膩
3. 不在邪多,而在正虛:黃芪、桂枝、白芍、防風、甘草、紅棗、生薑
4. 汗多加龍骨、牡蠣
5. 胃口不好加陳皮、麥芽
6. 上方配5-6劑,共煎至600ml,加冰糖、蜂蜜各100g,製成糖漿,每次一調羹,早晚各一次,開水沖服
7. 風熱感冒,發熱較高,選用銀花、連翹、板藍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