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國學大師曾仕強教授說過:從小到大,凡是話太多的人,第一個傷元氣,身體不會好;第二個,人家聽了就討厭。其實,這就是話多的人,容易招致的兩種不好結果。

我非常贊成他的這個觀點,因為從多言到少言,是一個人心智成熟的標準。就如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簡史》最後一句話所寫: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然後保持靜默。

老祖宗留下的處世忠告,也告訴我們:沉默是金,多言招禍。為什麼說話多傷元氣,還討人厭呢?下面我們來一起分析分析!

第一:寡言養氣

中醫非常講究“氣血”,而精氣神又是人體的“三寶”,若是其中一方虧損了,就會影響人整體的精氣神。所以說,養氣對於身體健康非常重要。比如說,孟子說自己善養浩然之氣。

寡言養氣,寡視養神,寡慾養精。人少說話就可以養氣,少用眼、少看東西就可以養神,節制慾望就可以養精。平時話很多的人,表達慾望很強,圖了一時的口舌之快,但大傷元氣,不利於身體健康。

曾國藩早年的時候,話很多,還愛開玩笑,其實這也是心性浮躁的表現。他經常參加各種交際應酬和飯局,還與朋友促膝長談,經常一聊天就是一晚上。這樣一來,他的元氣大傷,沒多久就生了一場大病,臥床不起。

吃一塹長一智,他之後很注意養生養氣,還特別在“修身十二條款”中寫道:

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時時當作養病。

如果某一天說話多了,曾國藩也會在日記中記錄下來,然後提醒自己以後要“戒多言”,進行深刻地自我批評,最終慢慢改掉了話多的毛病,變得大智若愚。

《易經》雲: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即:賢明多福的人,往往話很少;急躁少福的人,往往話很多。可見,少說話,就是養氣血、養精神,積累福氣;反之,不斷說話,就是喪失元氣,最後折損福氣。

第二:禍從口出

古人云“口者,心之門戶”,口占據著兩種慾望——吃東西、說話。但是物極必反,吃太飽、說話太多,都會給自己招致禍患,所以古人說:飯吃七分飽,逢人只說三分話,還告誡世人: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一個人,能夠管控好自己的嘴巴,少生病、少招禍,這樣就會減少很多麻煩。所以,《醒世恆言》告誡大家:舌為利害本,口是禍福門。

老祖宗留下的俗語,說得更加嚴重:人生喪家亡身,言語佔了八分。即:家破人亡的災禍,說話不當心往往是主要禍根。

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我們去翻閱一下歷史就可知曉:蘇秦能說會道,最後也是因為能說會道丟了小命;韓信在劉邦面前誇誇其談、居功自傲,最後被誅滅三族;楊修老愛在曹操面前顯擺小聰明、話很多,最後被誅殺,等等。

曾國藩一輩子愛讀歷史書,他得出一個結論:自古以來,凶德導致失敗的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長傲,二是多言。丹朱不像他的父親堯,一是驕傲,二是奸詐好訟也就是話多。古今有名望的權貴,大多是因為這兩方面家敗身亡的。

可見,多言就是滋生禍患的溫床,也是招人討厭的根本原因。有句話叫:“你不說,沒人把你當啞巴”,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話粗理不粗!

討人嫌離不得一個驕字,話多就是驕傲浮躁的主要表現。沉默寡言的人,招惹的是非少,也不令人討厭,所以他們沉默是金。

結語:

老子《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即:一個國家的政令名目繁多,朝令夕改,勞民傷財,反而會加速國家的敗亡,還不如保持虛靜。

67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全面解讀麝香,宮鬥劇裡出現頻率最高的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