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本草綱目》中將食物的性歸納為“寒、涼、溫、熱(平)4類,” 稱之為“四氣”;將食物的味歸納為“酸、苦、甘、辛、鹹(淡)”稱之為五味。唐· 孫思邈對食物性味的重要性,作了精闢的論述:“精以食氣,氣養精以榮色;形以食味, 味養形以生力 精順五氣以靈, 形受五味以成。若食氣相反則傷精, 食味不調則損形。是以聖人先用食禁以存生,後製藥物以防命,氣味溫補以存精形”。因此食物療法與藥物療法的原則相同。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說:“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故辯證施膳,對症食療才是吃出健康的保障,這就需要我們了解食物的“藥性”,即食物的四氣、五味、歸經、功效。

食物具有寒、涼、溫、熱四種性質,寒性食物多有滋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溫熱性食物多有溫經、散寒、助陽、活血、通絡等作用;平性食物大都具有補益滋養的功效。

寒性食物:馬齒莧、苦瓜、蓮藕、海帶、鴨梨、西瓜、冬瓜等。

涼性食物:茄子、白蘿蔔、絲瓜、莧菜,芹菜、綠豆、茶葉等。

熱性食物:芥末、肉桂、辣椒、花椒、生薑等。

溫性食物:韭菜、蔥白、香菜、胡桃仁、羊肉、羊乳等。

平性食物:梗米、小米、圓白菜、黃豆、扁豆、蓮子、牛肉、牛乳等。

食物也具有“辛、苦、甘、酸、鹹”五種味道。食物的“歸經”就是指食物對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如鴨梨、芹菜同屬寒性食物,雖然都有清熱的作用,但其作用範圍側重點不同,前者偏於清肺熱,後者偏於清肝熱,各有所長。

辨體質合理用膳才是健康之本。

膳:根據每個人不同的身份、地位、體質、為每個人量身定製的飯菜,(古代有食醫、瘍醫、疾醫)食醫就是食療營養師,給皇室家族配營養餐。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就很明確地把食物的利害說得很清楚了,同種食物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吃的,吃錯了反害無益。就像很多人不適合吃肉,卻使勁吃肉,不適合大量吃水果,反而聽說吃水果好,就大量吃水果,給身體造成了隱患,甚至因此得了病還不自知。通過對症食療,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調理,以期達到陰平陽祕,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補益正氣類食物

補氣類:粳米、小米、黃豆、豆腐、牛肉、雞肉、兔肉、鵪鶉、雞蛋、鵪鶉蛋、土豆、胡蘿蔔、大棗等,用於氣虛證。

補血類:豬肉、羊肉、豬肝、羊肝、牛肝、甲魚、海蔘、菠菜、胡蘿蔔、黑木耳、桑椹等。用於血虛證。

滋陰類:雞蛋黃、鴨蛋黃、甲魚、烏賊、豬皮、鴨肉、桑椹、枸杞子、黑木耳、銀耳等,用於陰虛證。

補陽類:羊肉、狗肉、鹿肉、兔肉、羊腎、豬腎、鴿蛋、鱔魚、蝦、韭菜、枸杞子、刀豆、黑桃仁等,用於陽虛證。

瀉實類食物

清熱瀉火類:苦瓜、苦菜、蕨菜、蘆根、西瓜等,用於實熱證。

清熱解毒類:綠豆、赤小豆、馬齒莧、苦瓜、薊菜、豆腐、豌豆等,用於熱毒證。

清熱利咽類:荸薺、羅漢果、青果、無花果等,用於內熱咽喉腫痛。

通便類:香蕉、菠菜、竹筍、蜂蜜、黑桃仁、黑芝麻等,用於便祕證。

祛風溼類:薏仁、木瓜、櫻桃、鱔魚等,用於風溼證。

在食物搭配和飲食調配方面,中醫同樣注重調和陰陽,使所用膳食無寒熱升降之偏。如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的調料,以防菜餚偏寒涼,食後有損脾胃而引起脾胃不適之弊。所以,沒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搭配,對症施膳,五味調和,就能吃出健康。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想要擁有一整天的好心情?跟著我這樣吃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