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dyspepsia)是指上腹部的一個或一組症狀,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燒灼感、餐後飽脹感及早飽,也包括上腹部脹氣、噯氣、噁心和嘔吐等。消化不良容易反覆發作,持續6個月以上則成為慢性消化不良。若慢性消化不良不能用器質性、系統性或代謝性疾病等來解釋產生的原因,則稱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有一些“警報症狀”:不明原因消瘦、進行性吞嚥困難、反覆或持續性嘔吐、消化道出血、貧血、發熱等症狀,有胃癌家族史,40歲以上未經檢查的消化不良症狀患者。
無警報症狀的未經檢查的消化不良多數為FD,部分FD合併有腸易激綜合徵(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等。FD雖然會降低生活質量,但精神心理因素會影響患者就診,在我國,FD約佔胃腸病專科門診的50%。
病因和發病機制
病因:以胃排空延遲和容受性舒張功能下降為主要表現的胃十二指腸動力異常、內臟高敏感、胃酸、幽門螺桿菌(H.pylori)、精神心理因素、遺傳、飲食、生活方式等。
機制:胃十二指腸運動功能紊亂和內臟高敏感。
胃十二指腸運動功能紊亂:主要表現為胃排空延遲(與噁心、餐後飽脹、早飽等相關)和胃容受性舒張功能下降(進食後胃底擴張以容納食物和消化食物的能力,與早飽、體質量下降等相關)。
內臟高敏感:FD患者胃對機械擴張表現為高敏感反應,可能是餐後腹痛、噯氣、噁心、飽脹等消化不良症狀的重要原因。進餐後的高敏感反應與進食相關症狀嚴重程度的關聯性更為明顯。
精神心理因素與FD的發病密切相關,部分FD患者的症狀可能與胃酸、H.pylori感染等有關,遺傳、飲食(辛辣刺激食物、挑食)、生活方式(進餐不規律)等也可能參與FD的發病過程。
診斷和評估
診斷標準(羅馬Ⅳ標準):具有以下1項或多項症狀:①餐後飽脹不適;②早飽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燒灼感。且無可解釋症狀的器質性疾病(包括胃鏡檢查)證據。診斷前症狀出現至少6個月,近3個月符合以上標準。FD分為餐後不適綜合徵(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和上腹痛綜合徵(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兩個亞型,可單獨或合併出現。
診斷評估思路:
第一步:評估“警報症狀”。包括消瘦、黑便、貧血、進行性吞嚥困難、發熱和黃疸等,年齡40歲以上,上消化道惡性腫瘤家族史等。
第二步:評估症狀的頻率和嚴重程度、心理狀態等,結合相關檢查排除可以引起類似症狀的疾病,對經驗性治療無效的消化不良患者可檢測H.pylori,初診的消化不良患者及時進行胃鏡檢查。
輔助檢查:
常規檢查:血常規、血生物化學、糞便隱血、上腹部超聲等(排除器質性病變);C13\C14呼氣試驗(是否H.pylori感染)、結腸鏡、上腹部CT或MRI檢查(是否惡性腫瘤);在寄生蟲感染流行區域可進行病原學檢測(是否排除寄生蟲)、
特殊檢查:胃感覺運動功能檢測(研究FD的發病機制,評價藥物對胃容受性舒張功能的改善作用)。
治療
1、飲食調整。米飯、麵包、酸奶、蜂蜜、冰糖、蘋果等可能有助於減輕症狀;粗糧、高脂飲食、刺激或辛辣食物、碳酸飲料、乙醇和濃茶等可能加重FD患者的症狀。生活方式上,改變不吃早餐、多餐、食用甜食和產氣食物等誘發FD的危險因素,其中辛辣食物與“上腹痛綜合徵”相關,而甜食和產氣食物與“餐後不適綜合徵”關係更密切。
2、藥物治療。
(1)FD尤其是“上腹痛綜合徵”:首選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或者H2受體拮抗劑(H2 receptor antagonist,H2RA)。療程為4~8周。如症狀改善不理想,可考慮調整治療藥物。
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貝拉唑。注意:長期大劑量使用PPI並不能增加療效,反而增加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等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
H2受體拮抗劑: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2)FD尤其是餐後不適綜合徵:首選促胃腸動力藥。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託必利。療程:2~8周。
(3)FD合併H.pylori感染。H.pylori根除治療,建議四聯方案提高成功率。
標準劑量 PPI(餐前半小時口服,2 次/天) + 標準劑量鉍劑(餐前半小時口服,2 次/天)+2 種抗菌藥物(餐後即服),連續服藥10-14天。
3、中草藥。FD屬於中醫的“痞滿”、“胃脘痛”、“積滯”等,中醫分為了脾虛氣滯證(香砂六君子湯(《古今名醫方論》))、肝胃不和證(柴胡疏肝散(《景嶽全書》))、脾胃溼熱證(連樸飲(《霍亂論》))、脾胃虛寒證(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寒熱錯雜證(半夏瀉心湯(《傷寒論》))。
4、精神心理治療。如患者的焦慮抑鬱症狀比較明顯,應諮詢心理科醫師。必要時可用阿米替林、氟西汀、文拉法辛、西酞普蘭等。
5、穴位刺激治療。三類常用方案:毫針針刺、電針、穴位埋線等。實證以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穴位為主;虛證以背俞穴、任脈、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穴位為主。耳穴、艾灸也有一定療效。
6、消化酶製劑(輔助治療)。複方消化酶片劑、複方消化酶膠囊,可有效緩解腹脹等症狀。
總結:生活中出現的腹脹、不消化,或伴有噁心嘔吐、腹痛等警報症狀,短期可以透過調理飲食、補養脾胃膳食等改善。若持續超過6個月反覆出現,則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建議前往醫院進行系統的檢查,綜合治療,以免影響生活質量和延誤病情。
參考資料:
中國功能性消化不良專家共識意見(2015年,上海)[J].中華消化雜誌,2016,36(04):21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