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很多人得知自己貧血後,第一反應就是沒有吃好,得“補”,不管是食物也好,藥物也罷,統統一起來。

積極治療是對的,但不應操之過急。

貧血背後的疾病種類繁多,發病機制和病因的不同,其治療方法也截然不同。

例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可能涉及造血幹細胞的缺陷、造血微環境異常及負性造血因子上調等複雜過程,跟“吃”是沒有關係的,更談不上“吃不好”;再如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等可以引起骨髓病性貧血的疾病,治療也是跟“吃”不沾邊的。

當然,也有跟“吃”有關係的貧血,但那只是營養性貧血中的一小部分,因為貧血也可能是機體存在吸收或代謝障礙導致的。

因此,“貧血就是吃得不好”這樣的說法是十分片面的。

此外,貧血單靠“補血”未必能解決問題。

目前市面上很多所謂的“補血藥”基本上是中成藥,其化學成分往往不十分明確,含量也難以穩定,亦缺乏足夠的循證醫學證據,所以國內外指南或專家共識中很少提及,處方製劑中也不會有這樣的稱呼。

對待貧血最關鍵的是明確診斷和尋找原因,在此之前接受刺激造血或補充造血原料的藥物需謹慎。

例如:血常規檢查提示為小細胞低色素貧血,只有其中符合缺鐵性貧血診斷的患者才需要給予補鐵治療,然而,如果診斷是地中海貧血或慢性病貧血,這時是不需要補鐵的,相反還需要警惕鐵過載造成的組織、器官功能損害。

總之,遇到貧血時切忌盲目服藥,應及時就醫檢查。

#健康##貧血##健康養生#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清肺化痰、養顏兼備,選梨只要這三步就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