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有一種腫瘤,早期可無症狀,多於體檢時發現,臨床常表現為胸部鈍痛、氣短及咳嗽等症狀,它就是胸腺瘤。

胸腺瘤是前縱隔最常見的腫瘤,起源於胸腺的上皮細胞,佔縱隔腫瘤的20%~50%。它好發於50~60歲成年人,兒童少見,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

按WHO 分類,胸腺瘤分為四型:A 型、AB 型、B 型和 C 型。

A型:腫瘤上皮細胞呈梭形或卵圓形;AB型:同時具有 A 型和 B 型特徵;B型:腫瘤上皮細胞呈上皮樣或樹突樣,根據上皮細胞和淋巴細胞的比例和腫瘤細胞異型性將 B 型又分為 B1、B2、B3;C型:即胸腺癌,細胞異型性明顯,喪失胸腺的特殊結構,與其他器官的癌相似。

目前臨床應用最廣泛的分期是 Masaoka 病理分期:

I 期——肉眼下包膜完整,顯微鏡下包膜無侵犯;II 期——肉眼下腫瘤侵犯周圍脂肪或縱膈胸膜,或鏡下包膜受侵犯;III 期——肉眼下腫瘤侵犯鄰近器官;IV 期——胸膜心包播散,淋巴或遠處轉移(a 腫瘤胸腔內種植轉移;b 腫瘤淋巴或血源遠處轉移)。

胸腺瘤可以發生區域性侵犯或遠處轉移,完全切除後仍有復發的可能。所以術後綜合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參加此次多學科會診的錢先生,2020年9月體檢時發現前縱隔佔位,無其他不適症狀。到醫院做CT檢查,發現一枚7.2*5.1cm腫瘤,遂於11月做手術切除。術後病理報告:(縱膈)胸腺瘤,B2型,(不規則灰褐色組織一堆9*5*5cm,剖面灰白,質中,見有包膜,外裹有脂肪)另送3組淋巴結陰性;IHC:TDT部分+,CD5-,CD20少+,Ki67 60%+,CD3部分+,CK+,CD15-,CD30-,CD117-,SY-,CD38部分+,CK19+,CK19-。

術前CT圖:胸腺瘤,7.2*5.1cm

按照診療規範,要求行術後進一步診療,於是尋求多學科會診專家團的幫助。

會診紀實

國際多學科會診,為患者制定“一人一方案”,其合理化和個性化的診療能提升患者生存率,縮短患者診斷和治療等待時間,同時避免多處問診、重複檢查帶來的費用和負擔。

會診開始,與會專家全面、完整地瞭解了患者的病歷、影像等資料,仔細傾聽了患者及家屬提出的疑問及訴求,隨後,針對患者病情及訴求,來自中、外的腫瘤內科、放療科、影像科、物理師、技師、護理人員等幾十人的醫療隊伍,開啟了此次的多學科會診。

患者病歷

初步診斷

胸腺瘤術後;按分期標準:pT1aN0M0,I期。

病情介紹

患者,男性,46歲

患者2020年9月體檢發現前縱膈佔位,無特殊不適主訴。遂就診,2020.10.29胸部CT:右縱膈軟組織佔位,7.2*5.1cm。

2020.11.02行縱膈佔位切除術,術後病理:(縱膈)胸腺瘤,B2型,(不規則灰褐色組織一堆9*5*5cm,剖面灰白,質中,見有包膜,外裹有脂肪)另送3組淋巴結陰性;IHC:TDT部分+,CD5-,CD20少+,Ki67 60%+,CD3部分+,CK+,CD15-,CD30-,CD117-,SY-,CD38部分+,CK19+,CK19-。2020.11.04胸部CT:前上縱膈佔位術後改變;雙側胸腔積液伴雙下肺膨隆不全。

影像會診:結合患者2020-10-30胸部CT,腫瘤大小7.2*5.1cm,符合胸腺瘤壓迫上腔靜脈及主動脈表現,無明顯肺內侵犯及轉移。

2020.12.24 HCG <1.2, NSE 15.52ng/ml, AFP 4.68ng/ml, CEA 2.99 ng/ml。

現患者一般情況可,劇烈活動後出現胸悶不適,無咳嗽咳痰,無肌無力,大小便正常,體重穩定。

查體: ECOG 0,雙肺呼吸音清,胸前正中可見長約2cm手術疤痕。

既往史:否認高血壓、糖尿病病史,無其他手術病史,否認結核、肝炎等感染病史。

胸腺瘤術後如何治療?

根據NCCN胸腺瘤和胸腺癌指南2021.1版:

因胸腺瘤壓迫上腔靜脈及主動脈,靠血管近,只能進行R1切除(鏡下見腫瘤殘留),切緣較近,需要進行術後放療,降低術後複發率。

胸腺瘤的細胞對放射線較為敏感,因而放射治療在胸腺瘤的治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術後放療劑量為50Gy/25次。

會診結論

術後輔助放療(50Gy/25次)

胸腺瘤可以發生區域性侵犯或遠處轉移,易復發。但胸腺瘤作為一種生物學行為惡性程度相對較低的腫瘤,如果進行早期治療,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文章校審:

胡巧英

影像供圖:

溫阿明

傅深 教授

國際多學科會診組長

10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宮頸病變錐切術後的危害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