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吃喝拉撒睡”,上廁所著實是一件每天都要面對的“大事”。但實際上有很多人不能愉快地上廁所:要麼是馬桶一蹲半小時,精疲力盡、腿腳發麻;或者喝杯涼水都會腹瀉、更別說火鍋冷飲了……
究竟便祕、腹瀉是怎樣造成的?我們又該怎麼解決它呢?
1
便祕、腹瀉>12周
當心是疾病訊號
排便是人體的重要反射行為,如果有便祕、腹瀉症狀並超過12周,就屬於長期排便異常,很可能與消化系統疾病相關。其中有3類病症較為常見。
1
胃動力不足
食物經過咀嚼會在胃部停留4個小時左右。胃粘膜分泌的胃酸可以初步溶解食物,將其分解為小塊食團,然後送入小腸。
如果胃動力不足,分解食物的能力就會削弱,食物堆積在胃部導致胃脹、積食和反酸,同時加重腸道的消化負擔,極易因此便祕。
2
十二指腸潰瘍
十二指腸是小腸中是重要的消化樞紐,直接連線著胃囊,會同時接收到胰液、膽汁和胃液。
但同時,膽結石、胃結石等也可以由此進入十二指腸,並破壞腸粘膜,引發潰瘍、感染或出血,從而導致食物消化、分解不完全,出現腹瀉、便祕或便血癥狀。
3
大腸慢性疾病
小腸消化的食物殘渣仍含有大量水分,而大腸則負責吸收過多水分,然後將其排出體外。
食物殘渣通常在大腸內停留12~24小時,但如果患有腸道菌群失衡、腸易激綜合徵、潰瘍、梗阻等疾病,則會導致其停留時間過長或過短,從而引起便祕或腹瀉。
2
常做4件事
便祕、腹瀉難擺脫
對大多數人來說,一般並沒有嚴重的消化道疾病,但也會時常便祕、腹瀉,這是什麼原因呢?
1
胃腸受刺激
辣椒素是辣椒所含的活性物質,對胃腸具有很強的刺激性,可以導致消化系統無法正常工作,就會選擇直接排空,所以吃辣過多很容易導致腹瀉。
另外,有乳糖不耐受症的人,在飲用牛奶或乳製品後也會出現腹瀉,建議食用替代品,儘量避免或減少攝入乳製品。
2
過分節食
當直腸內儲存的排洩物達到一定量時,才會壓迫直腸壁觸發排便反應。
過分節食的人產生的代謝廢棄物少,容易在腸道內停留過久,同時腸粘膜還會一直回收殘渣中的水分,導致大便乾結。
3
平滑肌運力不足
小腸有5~7m左右,而大腸有1.5m左右,食物的吸收的排洩需要通過整個腸道,都是依靠平滑肌不斷的收縮和蠕動來進行的。
老年人平滑肌老化、運力下降;孕婦雌激素過高會妨礙平滑肌收縮;而久坐、久臥人群其平滑肌活力降低,這些都會導致便祕。
4
精神壓力大
排便反應受大腦控制,但精神壓力過大時,大腦可能會忽視排便需求,導致廢棄物質滯留,水分流失更多,變得板結難排。而有些人則剛好相反,精神緊張時會生成強烈便意,容易因此腹瀉。
3
“按時按點”排便
是長壽標誌之一
很多專家學者都認為,想要達到長壽,至少要做到“3個好”:吃得好、睡得好、排得好。怎樣才算是“排得好”呢?
1
按時按點規律排便
大便形成後,腸道會以每天2~3次、每次每分鐘1~2cm的速度將其推動到左半結腸,到乙狀結腸貯留。
但在早晨起床後和飯後2小時內,由於體位反射或胃結腸反射,會引起結腸整體蠕動,以每小時10cm的速度推進,可能直接促成排便。所以,有規律性地在這兩個時間段排便的人,說明腸胃消化功能良好。
2
狀態正常不見血色
我們形容最健康的便便形態應該是香蕉狀、棕黃色的半固體,一次約300克,其他類似於乾燥、板結、粘膩、不成型等,都可能說明有腸胃問題。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血跡、黑色柏油狀便、便隱血等,則要警惕是消化道出血或腫瘤。
3
排便時間正常
一次排便的最佳時間不超過10分鐘,排便過久可能說明有便祕等問題。如果每次坐便都超過30分鐘,還容易引起肛墊下垂,形成痔瘡。
解祕、止瀉用3招
全面養護消化道
老是便祕、腹瀉的話,真的很難受呀!想要改善或預防這種“難言之苦”,當然要學會養護消化道了!這裡就為大家分享幾招。
1
耳穴推腹法
耳朵上其實分佈著許多胃腸反射區,通過按揉耳窩,可以起到止酸、緩解便祕、促進消化系統血液迴圈等效果。具體可圍繞耳朵中間的軟骨做“U型”按摩,每次按摩4分鐘左右,不僅可以幫助排便,還能緩解整個消化系統不適。
2
排便準備運動
排便前可以做簡單的準備動作,來緩解便祕:
【揉腹】以肚臍為中心,進行順時針按摩,能促進腸胃蠕動;
【提肛】在深呼吸的同時儘量收縮臀部肌肉,保持數秒再放鬆,反覆多次;
【捏手指】用食指和拇指捏住手指的根部,哪裡感覺有點疼,就多掐一會兒,可以幫助產生便意。
3
脾虛易腹瀉
中醫認為脾主水谷運化,脾虛易導致消化不良、全身津液失調,出現便祕或腹瀉的問題,需要健脾除溼來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