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說起網路成癮,大家腦海裡會浮現這樣的畫面——

為了上網打遊戲,

娃兒放學回來不做作nie,抱起平板電腦不鬆手,媽老漢兒咋個喊都不聽;

上班的人回來就拗不動屁股,盯到電腦螢幕不眨眼,美女帥哥+火鍋串串都喊不動!

該睡覺的時候更不消說了,月亮不睡他不睡,百分百的黑眼圈·禿頭小寶貝!

醫生,我不虛,我又不咋個打遊戲,不得成癮!”

NO!網路遊戲成癮只是網路成癮的一種,更多人其實已經屬於早期的網路成癮了,但他們自己並不覺得,比如——

明明上床的時候已經瞌睡慌了,但拿起手機就晃到凌晨2點了。

更惱火的是,一說起跟朋友約到耍就焦眉爛眼(哪怕是帥哥美女),算了,還不如自己在屋頭跟手機電腦兩個耍!

……

近年來,網路成癮確實成為一個急需要大眾關注的問題。今天,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專門研究各種成癮行為的郭萬軍教授,及陶煜傑、楊霞、汪輝耀醫生,將透過大資料研究來給大家講一講,網路成癮的表現有哪些?可能會與哪些精神健康問題相關?面對網路/遊戲成癮的孩子,家長該如何處理?

網路成癮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教授KIMBERLY S. YOUNG提出的,他在1996年對396名嚴重上網成癮的人做了調查研究後,認為網路成癮是一種臨床心理障礙。

就網路成癮的內容來看,沉迷於網路遊戲、網上交友、網路購物等都屬於網路成癮的範疇,但隨著網路、智慧手機的廣泛應用,要從職業、使用習慣、性質等多方面去專業地界定和診斷網路成癮,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國際公認的疾病診斷及分類標準中,尚未將網路成癮正式定義為一種疾病。

然而,隨著病理性網路使用/網路成癮對心身健康的不良影響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學界對網路成癮相關問題的研究日益深入,也對形成了基本的共識。

根據國家衛健委會發布的《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資訊及釋義(2018版)》的定義,網路成癮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對網際網路使用衝動的失控行為,表現為過度使用網際網路後導致明顯的學業、職業和社會功能損傷等問題。其中,持續時間是界定網路成癮的一項重要標準,一般情況下,相關行為和問題需至少持續12個月才能界定為網路成癮。

雖然網路成癮還沒有100%被認定就是一種病,但現有國際診斷體系已將網路遊戲成癮納入了疾病範疇。意思就是,打網路遊戲打得廢寢忘食的人些要注意了,你們可能有病了!

不管是哪一種診斷標準,都指出了【病理性遊戲行為】的2條核心表現—

第1:遊戲成癮的人不僅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在遊戲上,更重要的是他們忽略了現實生活,無法再承擔以往的社會角色,也不想再參與社會生活;第2:喪失了對自我行為的控制,讓遊戲完全支配了生活。

醫生,你說網路成癮不是病,遊戲成癮才是病得嘛,我手機上一個遊戲APP都沒得,那就沒得好大的問題了三!”

肯定不是!雖然說目前網路成癮算不上病,但並不能忽視它帶來的影響,尤其業內有研究提示網路成癮與睡眠質量差、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焦慮、抑鬱甚至自殺問題都有關係。

為了做進一步研究,我們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就對某大學裡30000+名大一新生做了身心健康狀態調查,並發現了兩個關鍵的問題:

01

44.46%的同學都可能有網路成癮的問題。

02

隨著網路成癮程度的加重,出現心理、精神問題的風險顯著增高。

這些結論是咋個得出的呢?

這些同學們在剛入學後就接受了第一次調查,結果顯示,44.46%的同學可能存在網路成癮的問題,其中輕度網路成癮佔比為37.93%,中度網路成癮為6.33%、重度網路成癮為0.20%。同時,心理專家們根據這些同學網路成癮的嚴重程度劃分了四種嚴重程度等級(無、輕、中、重度成癮),進行了四種精神病理綜合徵(嚴重軀體症狀、具有臨床意義的抑鬱、精神病質、偏執)、嚴重精神疾病、自殺意念、計劃及行為的共患比例及風險的比較。

發現在沒有網路成癮問題組中,出現這些心理或精神病理現象的共患比例及風險是低於四個組平均水平的,而輕度網癮組則處於平均水平,中度和重度網癮組的風險就明顯升高了!

還是有點昏是不是?拿大家都曉得的抑鬱來說,研究發現沒有網癮問題組裡的娃兒,抑鬱的患病率僅為1.01%,而輕度網癮組抑鬱的患病率增加到4.85%,在中度及重度網癮組中直接飆升到了24.8%及58.73%。而在嚴重網路成癮組中,至少共患一種精神病理綜合徵的機率接近70%!!!

由於這四個精神病理徵還不包括其它一些較常見的精神病理現象(如焦慮、強迫、注意缺陷-多動等),所以在這組人群中實際存在精神病理綜合徵的機率還會更高。

為了更科學地得出結論,在距離第一次調查12個月後,華西心理專家又開展了第二次調查。這次發現,抑鬱和網路成癮之間的關係的確緊密,常常一起出現,或者一個先出現,另一個緊隨其後。比如,入學時存在網癮問題的學生,一年後抑鬱的風險顯著升高,而入學時存在抑鬱的學生,一年後成為網路成癮者的風險也顯著升高。更焦人的是,抑鬱和網路成癮可能比牛皮糖還粘人,第一年跟到你,第二年可能也還跟到你!

同時,華西心理專家還比較了網路成癮及單純遊戲成癮與多種精神病理現象(強迫、抑鬱、焦慮、嚴重軀體症狀、睡眠質量、精神病特質及自殺風險)的相關性,發現網路成癮比單純的遊戲成癮更兇,因為它和這些精神病理徵的關係普遍更緊密!

原本乖咪咪的娃兒,努力上進的年輕人,熱愛生活的中老年人(不要以為年齡大就不得網路成癮了哈,想哈之前上鬧鐘半夜偷菜、搶車位,最近看某手某音就捨不得放手機的他們!),是如何就網路成癮了呢?

醫生,你這個問題就沒得啥子技術含量了,肯定是遊戲、手機好耍噻!”

這只是表象,而作為專業的心理醫生來看,網路成癮是一種行為成癮,其發生可能涉及(但並不限於)以下四種機制——

1.認知行為模型

由於自身原因難以建立現實人際關係,從而更傾向於虛擬環境,在其中獲得滿足。比如平時不善言辭、不擅交際的人,在學校單位甚至家庭裡沒有好大存在感,一旦發現自己在網上發帖引起了關注,或者遊戲打得好獲得了認同和滿足,那這個人肯定就更願意活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

2.神經心理學模型

每個人都喜歡追求愉悅,逃避痛苦,這是人的天性,而網路的使用可以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獲得愉悅和滿足,這種感受可以促使這個人持續地使用網路,一旦成癮形成,這種感受就會轉化為一種習慣狀態,從而把上網變成一個固定行為。

3.補償理論

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學習好=娃兒就乖的單一評價系統,這也就導致許多年輕人需要在網路線上活動中找尋“精神補償”,透過參與網路活動找尋自尊與自我身份認同。

4.情景因素

網路可以幫助我們逃避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困境,比如剛經歷離婚痛苦的人可能上網尋求幫助,考試失敗的學生可能透過遊戲尋求安慰。此外,網路還可以幫我們應對孤獨感,比如在家寂寞的老人透過上網找尋熱鬧或者親情,比如有人新到一個單位不適應,跟同事不熟悉,下班後就會把時間投入到網上緩解孤獨感。

很多人以為愛上網、愛打網路遊戲入迷了,搞得來不想上學、不想上班,非要到這種地步才算是網路成癮,但其實網路成癮通常起病較為隱匿,不容易被發現。

為了方便大家快速評估,這裡為大家準備了Dr. Young 研發的網路成癮測試量表(Internet Addiction Test, IAT),一共20道題,做完加一下得分,看看網路成癮嚴不嚴重。

正常使用:0~30分

輕度成癮:31~49分

中度成癮:50~79分

重度成癮:80~100分

根據我們的研究,如果得分符合中度以上成癮,存在精神病理綜合徵的可能性就接近四成了!

在網路成癮的人群中,青少年網癮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重點問題,但是在解決的過程中,卻往往出現家長費了一包子的勁、生了一肚子的氣,花了一蒲啷子的錢,結果最後娃兒不僅沒有絲毫的好轉,甚至仇恨父母的情況。究其原因,是家長們用錯了方法,尤其下面兩種方法,千萬用不得!

1. 進入“戒癮學校”,進行封閉式管理

不管是已經被曝光的一些網戒機構,還是隱藏得深的號稱能幫娃兒戒除網癮的什麼書院、遊學營,把娃兒丟進去只會遭受心靈和身體的雙重摧殘。

當然,也有部分家長反映孩子在進入這些機構後,真的聽話了,但從我們心理專家的角度來看,這種聽話更讓人心痛,因為那只是孩子更加懂得隱藏自己罷了,他們的內心深處,也許只剩下了麻木和仇恨。

2. 暴力斷網或者沒收手機等電子產品

再說了,即使你把娃兒目前擁有的上網裝置收了,家裡的網斷了,只能讓他不在家上網而已,從心理學上來看,他對於上網的慾望就更大,更加難以控制,會出現離開家長的視線後,變本加厲上網的情況。回想一下,哪個大學沒有出現過因為網癮而被迫退學的大學生?其中就有一些是因為高中時被家長嚴禁上網,讀大學後(尤其是異地沒得人管)放飛自我出現嚴重網癮。

01 關注可能存在的抑鬱、強迫、焦慮等共患精神障礙,及時求治。之前我們講過了,網路成癮可能跟一些心理和精神疾病相關。目前,有研究發現使用利他靈可以改善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多動症)的遊戲成癮症狀,使用抗抑鬱藥物可以減少伴有抑鬱症狀的遊戲成癮患者的遊戲時間。

強調一哈,共患精神障礙是需要去專業的精神科醫生處評估、診斷和治療,用藥需在醫生的指導下謹慎進行。

02 心理方面的干預和調整。可針對家庭教育、生活環境、心理創傷與應激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防治心理干預與調整。由於“缺少關愛“可能是導致網路成癮的一個重要因素,需要得到家庭成員的足夠重視。如果家庭成員之間的干預和調整難以進行或效果不佳,建議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或諮詢。

寫完這篇科普,

不得不感嘆網路是越來越發達了,

以前需要去圖書館查閱很多書才能找到的資料,

現在隨便掏出手機來,

就能把查資料的事忘得一乾二淨了……

30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身體小症狀,可能隱藏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