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看似簡單,卻是祛病至寶,它是中醫界的瑰寶,古人對它推崇備至。
現代人因飽受寒涼、濫用藥物、營養過剩、睡眠不足,導致身體機制紊亂、氣血不足、又溼、又毒、又堵,陽氣虛弱!
而針只能通經脈,不能補元陽,以現代人虛弱的體質來看、腸胃功能很難將藥性完全吸收!
而灸法,在補元陽的同時也能通經脈,且不問虛實寒熱,都可以使用,更不用經過腸胃,就可以直接將熱力作用於經脈。
艾灸的作用:
(1)溫經散寒:常用於治療臟腑虛寒證及實寒證如寒凝血滯、經絡痺阻所引起的寒溼痺痛、痛經、經閉、胃脘痛、寒疝、腹痛、洩瀉、痢疾等。
(2)扶陽固脫凡氣虛下陷或陽氣欲脫之危證,皆可用法,以扶助虛脫之陽氣。臨床常用於治療亡陽虛脫證和中氣不足、陽氣下陷而引起的遺尿、脫肛、陰挺、崩漏、帶下、久洩、久痢、痰飲等。
(3)消瘀散結:灸能使氣機通暢,營衛調和,故瘀結自散。常用於治療氣血凝滯之疾,如乳(急性乳腺炎)初起、瘰癧(頸淋巴結核)、瘤等疾病。
(4)防病保健無病施灸,可以激發人體的正氣,增強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長壽不衰。可調理亞健康狀態。
常用的灸法:
間接灸——用藥物或其他材料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面板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又稱間接灸。
(1)隔姜灸
將鮮姜切成直徑大約3~4釐米,厚約0.3~0.4釐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將薑片置於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將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艾燃盡,
易炷再灸,面板紅潤不起泡為度。
作用:溫胃止嘔、散寒止痛。治療因感寒而致的嘔吐、腹痛、痛經以及風寒痺痛等。
(2)隔鹽灸
方法:將純淨乾燥的食鹽填敷於臍部,或於鹽上再置一薄薑片,上置大艾炷施灸,艾炷燃盡,易柱再灸,連續施灸,不拘壯數,以期脈復、肢溫、症候改善。
作用:回陽、救逆、固脫。治療急性寒性腹痛、吐瀉並作、中風脫證、四肢發涼等。
3)隔附子餅灸
附子片、餅(3cm×0.8cm)中間穿孔,將艾放在應灸腧穴上點燃施灸,灸完規定壯數。
作用: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洩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症。
懸灸——將艾條懸放在距離穴位一定高度上進行燻烤,不使艾條點燃端直接接觸面板。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面板3~5釐米左右進行燻烤,使患者區域性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施灸10~15分鐘。
以上諸法(懸灸)對一般應灸的病證均可採用,但溫和灸多,用灸治慢性病,崔灸、旋灸多用灸治急性病。
(1)溫和灸
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面板2~3釐米左右,進行燻烤,使患者區域性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10~15分鐘,至面板出現紅暈為度。
溫和灸多用於灸治慢性病。
(2)雀啄灸
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面板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一般施灸10~15分鐘。
雀啄灸多用灸治急性病。
(3)迴旋灸
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面板雖然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覆旋轉地燻烤施灸。
迴旋灸多用灸治急性病
(4)溫盒灸
將溫灸盒置於所選的施灸部位中央,點燃艾條後,放在施灸穴位上方的灸盒中鐵紗上,蓋好封蓋以調節溫度,每次每部位20~30分鐘,一次可灸數穴。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採用。
對小兒、婦女及畏懼灸治者最為適宜。
施灸的注意事項:
1.施灸的體位:患者體位要舒適。一般空腹、過飽、極度疲勞時不宜施灸。直接灸應採取臥位,應注意防止暈灸的情況發生。
2.施灸的順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背、腰部,後灸腹部;先灸頭部,後灸四肢。
3.禁灸和慎灸的部位:顏面部、心區、體表大血管部和關節肌腱部不可用瘢痕灸。婦女妊娠期腰骶部和腹部禁用瘢痕灸,其他灸法也不宜灸量過重。對昏迷肢體麻木不仁及感覺遲鈍的患者,勿灸過量,以避免燒傷。
4.灸瘡、灸皰的處理:灸後起泡者,小者可以自行吸收,大者可以用消毒針穿破,放出液體,敷以消毒紗布,用膠布固定即可。
5.環境與防火:施灸過程中,室內宜保持良好的通風。嚴防艾火燒壞衣服床單等。施灸完畢,必須將艾火徹底熄滅,以防火災。
常見疾病的艾灸療法:
(一)感冒
感冒常由外感風寒,客於肺衛,以鼻塞、流涕、噴嚏、頭痛、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等為主要表現,本病相當於西醫的普通感冒。
治則:疏風解表散寒。常用懸灸法為隔姜灸法。
操作步驟:
1.取穴:風池、大椎、曲池、合谷、尺澤。
2.配穴:風寒加風門、肺俞、列缺;氣虛加足三裡;身痛加大;腹痛、腹瀉加神闕。
3.懸灸法:將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以施灸部有溫熱舒適感為度。每次選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鐘,以灸後穴位區域性面板潮紅為度。每日1~2次,至治癒。
4.隔姜灸法: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3釐米~4釐米,厚約0.3釐米~0.4釐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置於穴位上,再將艾炷放於薑片上點燃施灸,當患者感覺灼燙時,可將薑片稍微提起,稍停後放下再灸,以免燙傷。艾炷燃盡,易再,每穴每次艾灸5~7壯。每次選取3~4穴,每日1次,至痊癒。
特別提示:對於體虛易感冒者,可在夏季進行預防性治療。在感冒流行季節可按上
述方法預防性治療一週。
(二)面癱
面癱常由風寒外襲,入中面部經絡,以一側血管面部肌肉癱瘓、額紋消失、眼裂增大、露睛流淚、鼻脣溝變淺、口角歪向健側為主要臨床表現,部分患者初起時有耳後疼痛。本病相當於西醫的周圍性面癱。
治法:疏風通絡,行氣活血。常用懸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驟:
1.取穴:翳風、頰車、地倉、合谷、陽白
2.配穴:風邪勝者加灸太陽、風池;氣虛者加足三裡
3.灸法:將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溫熱舒適感為度。每次選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鐘,以灸後穴位區域性面板潮紅為度。每日1~2次7~10次為1療程。
4.隔姜灸法: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3釐米~4釐米,厚約03釐米~0.4釐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置於穴位上,再將艾炷放於薑片上點燃施灸,當患者感覺灼
燙時,可將薑片稍微提起,稍停後放下再灸,以免燙傷。艾炷燃盡,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5~7壯。每次選取3~4穴,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特別提示:面癱早期,應重灸翳風穴,懸灸間在30分鐘以上為佳。面癱恢復期,可增加懸灸神闕穴以補益正氣。面部面板嬌,應避免灼傷面板。患者在治療期間應避風寒。
(三)痛經
這“大姨媽”大概是仇人派來的,痛經多因體質素弱,氣血不足,衝任失調,胞宮失養,復因情志失調、或經期受寒飲冷,以致經血滯於胞宮而成。以月經期前後或月經期中發生週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為主要臨床表現。本病相當於西醫的原發性痛經。
治則:溫養衝任,通經止痛。常用懸灸法
操作步驟:1.取穴:中極、氣海、三陰交。
2.配穴:氣血虧虛加脾俞、胃俞;肝腎不足加肝俞,腎俞;寒凝加歸來、地機氣滯加肝俞、太沖。
3.懸灸法:將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溫熱舒適感為度。每次選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鐘,以灸後穴位區域性面板潮紅為度。每日1次,每個月經週期,以月經前3~4天開始治療,5次為1療程,共治療三個月經週期。
4.隔姜灸法: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3釐米~4釐米,厚約0.3釐米~0.4釐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置於穴位上,再將艾炷放於薑片上點燃施灸,當患者感覺灼
燙時,可將薑片稍微提起,稍停後放下再灸,以免燙傷。艾炷燃盡,易再灸,每穴每次艾灸7~10壯。每次選取3~4穴,每日1,以每個月經週期的月經前3~4天開始治療,5次為1療程,共治療3個月經週期。
特別提示:灸法具有溫腎暖宮、活血化瘀的功效,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較好。前後及行經期應注意保暖,避免受涼,忌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