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秋冬氣候變化較大,早秋熱溼,中秋前後燥,晚秋、初冬又以涼、寒為主,此時機體活動隨氣候變化而處於“收”的狀態,陽氣也處在收斂內養階段,所以注重養“心”精神調養是秋季保健重點。

靜神養心。秋冬季人易心生傷感,呼吸不穩,這會使身體之氣外洩。中醫上講情緒的變化會導致肝氣鬱結,進而影響氣血執行,久之就容易生病。因此,在當下的社會要保持舒暢的情緒,關鍵就是遇事“淡定”。切忌悲憂傷感,要收斂神氣。適時安撫經絡,可糾正臟腑功能的失衡,更能養心。可晨漱後,閉目靜坐,牙齒閉合36次,舌在口中攪動,津液充滿後,分三次嚥下。稍停,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舌頭頂住上顎,鼻子吸氣;將氣慢撥出,默唸“口四”字,不要出聲,反覆36次,堅持可健肺養心。

此外,晚上睡覺前也可以練10多分鐘的氣功,意守丹田、舌頂上顎、配合叩齒和提肛運動,精神會完全放鬆下來,然後將煩心事“排空”,神智也就清楚了。不僅如此,也可以在生活中發展高雅情趣的愛好,譬如書法,每個字的結構、字在紙張上的佈局、一個字及每行字的處理講究的是整體關係,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心也就靜下來了,算是一種神智的鍛鍊。

睡眠保心。身體特別勞累虛弱時,心血管疾病就找上來了。中醫提倡“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冬季天高氣爽,老人可以“早睡晚起”,早睡可順應陰精的收藏。一般來說,秋冬晚9點至10點入睡,中午加點午休,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並且進入深秋後,天氣變化無常,被子要隨氣溫增減。不冷,方可安眠。睡覺時護住胸背,因五臟的腧穴都彙集於背部,若邪風侵入,易中風。睡眠不好,長期疲勞會引起正氣不足,進而導致血淤、痰濁。

膳食平心。中醫講的“飲食有節”有兩層意思:一是進食的時間要有規律,早中晚三餐儘量到點就吃;二是進食的量有節制,不要太多或太少,而且飲食結構要科學搭配。整體上講就是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肪的食物要少吃,蛋白質適量,多吃些新鮮蔬菜和水果。早餐應講究營養均衡。一個雞蛋、一袋純牛奶或一杯豆漿,這樣一天的蛋白質需求基本就能滿足,再配上一些小點心。午餐和晚餐也不宜吃得太飽,主食饅頭2兩、或米飯2兩,再適量吃些蔬菜和水果,八成飽就止住。

五穀小鋪提醒你重視健康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買回來的牛奶,需要加熱煮沸後才能喝?營養師:注意飲用的溫度